结尾和开头一样,在文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人曾云:“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尾”。古人把“豹尾”和“凤头”并提,既说明了结尾的特殊作用,又包含着结尾要有力度的主张。好的结尾既然要能使人回味整篇文章,重新咀嚼,所以是需要苦心经营的。对快速作文来说,收笔不仅要好而且快,因此,明确结尾的基本要求,熟练地掌握结尾的基本方法也是快速作文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成功的结尾就象优美的乐章要有好的尾声,或余音袅袅,或震人心魄。议论文的结尾能起到归纳全文、照应全篇、深化主旨的作用,并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想一想,结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完成主题。结尾要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赞美“卒章显志”的写法,就是说篇末要体现主旨。
2、 简洁有力。结尾是给读者以最后的,决定性的印象部分,不能拖泥带水,要言简意赅,明确有力。
3、令人回味。这与开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一样,结尾要令其念念不忘,有“余音袅袅,三日不绝”的效果。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议论文的结尾形式:
议论文结尾的几种形式:
1、推进式。如《机遇》一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一个人要把握好机遇后,顺势由此及彼,由个人推及到国家,写出了这样的结尾——
机遇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每一次竞赛、考试、评比又何尝不是机遇?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不断学习准备着,准备充分者,自然能脱颖而出。
机遇待人如此,待国亦如此。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经把握住了一次改革开放的机遇;在第三次产业革命蓬勃而起的今天,开发国门的中国又同样面临着机遇,中国人在努力发展生产力,这生产力便是“必然”的准备;只有准备充足,才能把握住每一个科技腾飞而来的小机遇,把握住这些小机遇,才能把握住这一个振兴中华的大机遇。(《机遇》) 这样的结尾,对上文进行了小结,然后又深化开去,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一步,使整篇文章提升了一个平台。
2、照应式。如《把握机遇》一文,作者在用“比尔•盖茨摸准市场行情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三国时期袁绍优柔寡断,未趁许昌空虚一举攻下而坐失良机、兵败官渡”这两个事例从正反论证论点后,写道——
“幸运之机好比市场,只要错过机会,价格就将会变化。”希望历史的教训能够打消某些人对“下一次”所抱有的幻想。成就事业,尤其重要的是保持一个敏感的头脑,培养一份过人的胆识,这样你才不会错过机会,也不会因此而付出代价。
就像比尔•盖茨,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我相信他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他的成功也就是因为他能够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去为自己创造机会,从中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聪慧的大脑所储蓄的条件。 (《把握时机》)
这个结尾,先由上述反面论证顺势议开,与上段形成照应,深化论点,再回应正面论证一段,进一步论证,有利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联系式。如《机遇出人才》一文,作者在用战国的毛遂、三国的孔明的事例论证他们在机遇面前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之后,这样写道——
机遇不喜欢懒汉,也不欣赏投机,机遇总伴随着勤奋努力的人,不断开拓的人,持之以恒的人,力求创新的人。若你没有“千里马”的本领,再多的机遇也是徒然,因为只有能力作保证,机遇作为条件,你才能脱颖而出。
机遇出人才,时势造英雄,只有把握好机会,创造出机会的人才会得到更大的发
展??(《机遇出人才》)
这样的结尾,紧密联系实际,先从反面说,再从正面提出要求,使全文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性。
4、感召式。《成功靠机遇》一文在列举柯南•道尔写作侦探小说、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鲁迅弃医从文等事例证明机遇等成功的重要性后写道——
厚重的人类历史,客观的社会现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成功靠相遇。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事办好,中国当代名人九大成功素质排行榜中的老大即为“抓住机遇”。让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抢抓机遇,大显身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功立业吧!(《成功靠机遇》)
这一结尾先对上述的议论进行了总结,接着用邓小平同志的话、中国当代名人九大成功素质排行材料鼓动我们,发出号召,进一步阐明作者的议论意图。
理一理,这些结尾方式平时见过、用过吗?有什么体会认识?
【课内练习】
一、1982年高考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年考生的作文开头,几乎都是“解题”,说明题句的出处,串讲句意。有论者对此感慨道:“这样写当然不错,合乎一般的思维逻辑,属于意料中事,但大家都这样写,尽管事先没有也不可能商量过,仍难免千篇一律,令人眼疲神滞,昏昏欲睡。”有的同学根据本单元提供的方法,重新为这个题目的文章设计了开头,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下面摘录几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高尚的幸福观,又是何等深刻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创业建功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座右铭。(直入法) 现在,老百姓经常议论的话题之一就是某些干部的腐败:公费吃喝,免费旅游,贪污受贿,抢官争权,自己享受了还要为儿女捞,自己有了住房还要给子孙搭安乐窝,难怪老百姓说“一等公民是公仆,子孙沾光享清福”。这使我想起了范仲淹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入法)
人生总不免忧乐。朋友,当有人突然问你:你为何而忧?为何而乐?你怎样回答呢?(设疑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名记者到德国去采访。那真是一片废墟。然而他在一家的窗台上发现了花,一盆开得并不算灿烂的花。这位记者就想: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为什么?因为他看到了一种精神。一个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今,一股“一切向钱看”之风越刮越猛,我们更要提倡一种“精神”,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出法)
需要说明的是,同是“直入法”,又有不同的“直”法,同是“反入法”,又有不同的“反”法,这都得和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相适应。此外,还有用“交代法”的,用“渐入法”的,更有混合运用不同方法的。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文题的理解和内容的设想,也为它设计几种(不少于三种)不同的开头,在班上进行交流。
二、阅读下面文章,分别为它设计三种不同的结尾。 教师的眼光
有位青年歌手应邀去电影制片厂录音,顺道拜望母校的师长时,原班主任和两位科任老
师显得有点儿“尴尬”──他们曾因这个学生某些功课不好,屡屡予以罚站、讥笑、挖苦,进而下令:“不许再去合唱队!”
这件小事,使我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假如班级上赫然出现一个“爱迪生”,恐怕不会有教师投之以冷眼,施之以讥笑。冷漠态度的产生,大都是因为学生不但还不是“爱迪生”,而且还有“某些功课不好”的事实。至于学生对情之所钟的爱好的专注,又常常被视为“某些功课不好”的根由,乃至出现下令“不许再去合唱队”之类的事。
显然,这里不仅有个对待学生应有的“态度”问题,更有一个认识学生的“眼光”问题。教师的这个“眼光”问题不解决,出现怠慢“爱迪生”的事还算小,还可能把“爱迪生”扼杀在摇篮之中。
中学课程门类繁多,中学老师往往只任单一的课程。如果教师的眼光只囿于自己所任的课程,一味强调“我这门最重要”,那就容易有意无意间把学生看“扁”了。教师看学生,应该取“目有全人”的眼光,知其所短,亦知其所长,知其性情、才能、志趣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因材施教的措施,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自我认识。这样就能发扬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短处,保证其聪明才智的充分施展。
教师看学生不仅要摒弃“片面观”,而且要防止“停滞观”,取发展的眼光,既看到学生眼下出现的苗头,也洞察未来发展的趋势。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有点不拘一格的魄力。上面提到的那位歌手,当初在遇到“不许去合唱队”的禁令的压抑后,可贵的是,该校领导却非常重视,进一步认真考察了这个学生的现状和潜力,不但取消了“禁令”,还大胆而果断地决定她可以免学部分课程,让她更好地发挥专长。这不能不说为这个歌手的成才,从一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课外练习】
一、分别给下列文题设计不同的开头: 1.“人格”小议
2.“我”,并非微不足道 3.“人生难得一知己”吗?
4.从“圆”想到的
二、下面的文字是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请你阅读后为它补头续尾,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方案。要注意切合原文内容和结构特点,并把开头和结尾结合起来考虑。
粗心·专心·事业心 ??
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确实是够粗心的了:有一次,他请老朋友吃饭。入席以后,他说去取一瓶酒,竟一去不复返,害得那位老朋友等了半天也不见他的影子。原来,牛顿去取酒时,忽然想起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竟跑到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做起实验来,把那位老朋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有一次,牛顿牵着马上山,走着,走着,又想起了科研中的问题,手就松开了,放掉了缰绳。他走到山顶,这才发现马儿跑了! 牛顿的粗心,是生活上的粗心。他在生活上的粗心,是由他对科学的专心引起的。牛顿在科学上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正因为他把全部心思用在科学上,所以才在生活上显得那么大大咧咧,丢三落四。
在科学家当中,像牛顿这样的不乏其人。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有一次,爱因斯坦在一个桥头等候朋友,等着等着,他陷入了沉思,连雨水湿了衣服都不觉得。他想了一会儿,就掏出纸条,记了起来。这时雨点打湿了纸条,他才发觉正在下雨。他赶紧把纸条放进衣袋,却又沉思起来,忘记了冰凉的雨点打在他的脸上。
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粗心,常常被人们认为“怪”,甚至被称为“科学怪人”。其实,“怪人”不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怪”,往往是科学家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钻研科学引起的。正如俗话所说:“一心不可二用。”他们的心思全部扑到科学上去了,自然对别的事情就显得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了。
科学家们专心于科学,生活上总是从简从朴。爱因斯坦连会见以色列总理古本里安时,也不打领带,不穿袜子,觉得那样太浪费时间。同样,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受到沙皇接见时,事先声明,请允许他随便穿什么衣服──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门捷列夫的衣服式样,是他自己设计的,口袋很大,便于放笔记本。至于是否“时髦”,他认为是无所谓的。牛顿的袜筒,常常缩到脚后跟,他毫不在乎。陈景润穿鞋子常忘了系鞋带,衣服钮扣也常扣不齐。专心致志的科学家这样不注意生活细节,是可以理解的。
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粗心,在科学上专心,正是他们对科学有强烈的事业心的表现。这正如丁肇中所指出的:“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事业心。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科学家们把科学作为毕生献身的事业,全心全意为科学的进步而奋斗。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在他的最后一年──92岁时,出版了巨著《昆虫记》的最后一卷──第十卷。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在临死前,躺在病床上修改校样,说完“我现在改正的才对了”这句话后半小时,与世长辞。爱因斯坦在临死前仍在改写统一场论的科学著作,对陪伴他的亲人说完“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好好地去睡吧”,就离开了人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