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013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5 6:30: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声音代表人的某种活动,如用“嘘嘘”声代表小便,以“哈哈”声代表喝什么东西。这种声音固然与成人常对孩子以声代物有关,但成人在交替使用声音或词对孩子说话时,他们能记住和使用的仍然是声音,这是因为声音是物体或活动的鲜明特征,容易记住。

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的词)迅速增加,是孩子“理解词”发展最迅速时期。满一岁时,已经可以理解几十个词。它们涉及到反映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服装等名词,常用动词(走、跑、坐、躺),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形容词(快、慢、冷、热、烫)。他们的理解,大都体现在能根据成人的指示行动。如孩子要去摸炉子,成人说“烫!”幼儿马上缩回手。

(2)简单句阶段(1岁半至两岁)

1岁半以后,孩子会逐渐用简单句表达自已的意思,每一个词开始代表一个明确的事物或动作,因而表达的意思远比单词句时清楚。但是每个句子都比较短小,大部分在5个字以内。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显著地提高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唇音、舌面音的掌握已经较好。但由于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的协同活动还比较差,有一些音还发不好,如常常把舌根音中的“哥哥”说成“得得”。大都分孩子还发不好舌尖音,不是发错音就是zh、ch、sh、和z、c、s互相代替。 如把“桔子”说成“桔至”,把“知道”说成“基道”,把“西红柿”说成“西红细”等。

这个阶段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由掌握几十个词,发展到掌握300多个词。能使用词的种类中,近70%的词仍然是名词,其它各类词中,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叹词等,虽占比例尚小,但都开始出现在孩子的话语当中了。

这阶段的孩子进入了真正掌握词的阶段,它的标志就是词所特有的功能初步形成。孩子已经可以脱离情景,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如令孩子把玩具狗拿来,他就能把狗从一堆东西中挑出来,而不会再把毛绒绒的东西误认为狗。达到这种水平,就说明词的称谓功能开始形成。

随着孩子对词义理解的加深,词的概括性也逐渐形成。如孩子已经由只认识穿红衣服的娃娃叫娃娃的水平,过渡到一个新的水平,能认识到穿不同衣服的娃娃都叫娃娃。“娃娃”一词就由具体变为概括了。以此类推,幼儿渐渐就不再受物体的非本质特征(如颜色)干扰,知道不同颜色的苹果都叫苹果,不同颜色的兔子都叫兔子等。

词对孩子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日益明显,逐渐能按照成人的言语指示去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如可以用言语令孩子到什么地方把什么东西拿来,什么东西不能动,以及要求孩子动作快点或慢点等。

1岁半至两岁的孩子说话是多种句式并存的阶段。常用的句子大致比例是:单词句(占1/3强)、简单句(占一半以上)、复合句(不及1/10)。他们使用句子的特点是短句多,每句话大都在5个字以下。

他们使用的简单句,多为最简单的主谓句——“爸爸上班”、“爷爷抱抱”;谓宾句——“吃饭了”、“不要牛奶”;主谓宾句——“这是小汽车”、“红红吃这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使用少量的复合句,多是属于最简单的、只由两个短句组成,不用连接词。 (3)复合句发展阶段(2岁至3岁)

在语音方面 由于发音器官发育逐渐成熟,孩子在发音方面的困难,也日渐减少。唇音已经基本没有问题,凡是需要舌头参与的音(舌尖、舌面、舌根等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因难,尤以舌尖音突出。孩子能正确发出这些较复杂的音,要在满3岁以后。

在词汇方面 2-3岁孩子是词汇量迅速增长的时期,一年当中可由掌握300个词,猛增到1000个词左右,词的种类和每类词所含的内容都扩大了许多。词的泛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词的概括性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有些词(如树、花等)已能理解为代表一类事物的词,除能叫出自己家里附近的树和花以外,在外面已能主

动说出它们熟悉的树和花的名字。

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 孩子开始能用比较完整的句子与人交往,表达个人的要求和愿望。他们所使用的句子中,陈述句占绝大多数。经常出现的复合句已占总句数的1/3以上,但仍然是省略连词的简单句的组合。句子的含词量已达6-7个字。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在使用句子方面有明显进步,但表达水平是不高的,仍处在情境语言阶段,说话时多用些不连贯的短句,辅以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种情境性语言,对于不熟悉情况的人,是难以理解的。另外,这时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对话言语,尚不能独立叙述一件什么事情的过程,但已开始能独立地叙述一些自己高兴的事或家里的事。这些叙述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讲,有时不能完全理解。

两岁以后,逐渐喜欢听故事,能理解简单故事的情节,而且一个故事可以听许多遍,喜欢朗诵短小儿歌。孩子们新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学习知识,练习清楚地说话,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1岁前婴儿的语言教育(常见题型:论述题)

1岁前为口语发生期,满1岁时虽然也只能说出个别单词,但近一年的口语练习,却能对人的言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成人可侧重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

孩子出生后的啼哭就是发声的开始。开始的哭声一般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第二个月以后,哭声开始和一定的意义相联系,以哭表示“饿了”、“湿了”等意思。

孩子从2、3个月起,在吃饱、睡好、情绪良好的状态下,常常会发出一些单音:如ā(阿)、ē(鹅)等。

五六个月以后,会逐渐发出复合音:mā—mā(妈)、dà—dà(大)??等。这种自发的发声练习,6个月以后依然存在。在这个阶段,父母不要怕孩子哭,如果孩子一哭就喂,一哭就抱,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练习发声和呼吸配合的机会,因为孩子哭时,吸气短,呼气长,正好和说话时的呼吸状况相同。当然,过多的啼哭也不好,不能将孩子身体不适的哭声也置之不顾。为了诱发孩子自动发声,成人要注意创造条件,使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孩子吃好、睡好、无病;在孩子周围挂一些彩色饰物、发响玩具;成人用亲切、爱抚的言语逗引孩子,引起其对声音的注意和发出声音;经常为孩子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发展他们的言语听觉和方位听觉。 (2)多和孩子说话

孩子在自发的发声时期,还没条件模仿成人说话,但可以听和看着成人说话。成人如能注意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富有变化的语调,对着孩子说话,让他们看清说话的口形和嘴的动作,使言语视觉和言语听觉协调起来,加深对语音和语调的感受,这些对他们以后学习说话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成人应不管孩子对你说的话有无反应,都要抓住一切机会和孩子说话,为孩子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如:

动作伴随语言 成人在照顾孩子生活时,最好是边做边说。如起床时,边换尿布边说:“毛毛湿了,换换就舒服了。”成人可用手顶着孩子脚心说:“蹬蹬,蹬蹬,毛毛真有劲儿噢!”喂奶时,可先给孩子看看奶瓶,或把奶瓶往脸上贴贴说:“毛毛该吃奶了,毛毛该饿了??”。这样边做边说,不仅能创造一个良好气氛,而且能通过多次重复,让孩子自然地把话与相应的物建立联系。

用言语指导孩子的行动 孩子近一岁时已能听懂一些话,成人就要注意多发挥语言的作用。如给孩子穿衣服时,成人拿着衣领说:“伸胳膊!”开始,孩子可能无反应,这时成人可以边说边将孩子的胳膊送入袖中,重复几次后,言语就能起到“指挥”的作用了。做其它的事情,均可如此,成人不要总是不声不响地用动作代替一切,让孩子被动地受成人摆布。 (3)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

一岁前的孩子己经开始接触很多生活用品和玩具,在他们吃饭、洗澡、玩耍、外出时,成人应有意识地告诉他们一些常见物品的名称,让语音与物建立固定的联系,为以后理解词、说出词打下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还应注意让孩子对自己名字的确认。当然,一岁以内的孩子能确认自己名字的还不多,但成人还是应该坚持叫他的名字,引起他对这个固定词的注意。

在有意识的培养下,1岁前婴儿言语的发展,应是以下的顺序和水平:

听到声音后,减少或停止身体运动——听到声音,朝着发出声音的地方转动头和眼睛; 用哭或其它面部表情,与成人的言语应答——发出声音,或自言自语,或对着人或物“说话”;

模仿某些易发的唇音(爸、妈);

用声音表示自己的要求、需要(让大人抱,要某个东西); 用手势、表情对成人的指示做出反应(拍拍手、再见); 知道一些物品和玩具的名称,知道自己的名字。

第三章 重点知识

1.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语言(常见题型:简答题)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艺术语言。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简练、生动、富于情感的,幼儿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中,可以受到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熏陶。 (1)可以学到大量新的词汇

在给幼儿讲述故事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引导幼儿学习掌握一些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如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光荣、勇敢、牺牲、诚实、机警??),一些形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词(等待、盼望、焦急、兴奋、激动、感激、满意??)等,文学作品的生动情节和形象描述,能帮助幼儿理解这一类词的词义,并能较快地掌握。 (2)可以欣赏到形象化的语言

语言的形象性是文学作品重要特征,儿童文学作家都十分注意用词形象,把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能具体地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能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3)可以欣赏不同风格的语言

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体裁的作品,都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 2.培养幼儿倾听行为的内容(常见题型:简答题)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行为表现。幼儿园语言教育对幼儿倾听行为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对语音、语调的感知和对语义内容的理解上。 (1)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

在幼儿掌握了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能力时,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2)逐步掌握几种倾听技能

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几种倾听技能,如:有意识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的倾听;理解性倾听,掌握倾听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意思地倾听等。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谈话与谈话活动中,要求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养成主动积极、集中注意、耐心、有礼貌地倾听的习惯;培养幼儿从倾听中分辨说话人声音的特点及声音所表现的情绪;培养幼儿从倾听时迅速掌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

(3)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

即要求幼儿听懂教师的规则讲解,听懂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的指令,准确把握和传递有细微区别的信息。

2. 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幼儿文学作品在幼儿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以下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使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它们是幼儿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幼儿获得间接知识的主要途径; 它们可以增强幼儿的道德感,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情节,可以巧妙地让幼儿掌握道德行为标准;

它们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幼儿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新的词汇,而且可以通过讲故事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通过朗诵诗歌培养幼儿语音的准确和表达感情的能力;

它们可以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 它们可以让幼儿通过生动活泼的内容及表现手法,获得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 为什么要重视幼儿准确的听音能力(常见题型:论述题) (1)注意倾听是发展幼儿口语的基本条件

幼儿学习语音、词汇、语法规则,都是通过听来感知的,听是说的前提,这是婴幼儿掌握语言的规律。婴儿期能听懂的话,远远超过了会说的话,即使在他们不会说话时,也早已能把对他说的话与相应的动作或物体联系起来,然后逐渐学会说他听懂的话。婴幼儿的学习说话,就是这一阶段能听懂的话,就是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要学说的话。“听”的能力总是先于“说”的能力而发展。因此,发展幼儿听的能力,是语言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只有教他们会听,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才能不断地去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2)言语听觉的完善是幼儿正确发音的基础

在幼儿言语发展的早期,常常是模仿别人说话时的语调,对语句的每一个音不能分别感知,直到3岁左右,仍有不少幼儿不能精确分辨近似音,在发音时就会出现互相代替的情况。如把“岗亭”说成“钢琴”,把“工人叔叔干劲高”说成“冬人叔叔旦劲刀”(这种情况与不理解词义也有关)等,这一现象是由于幼儿听觉水平低所造成的。要使幼儿发音正确,必须注意发展幼儿的言语听觉,使他们能听得准确,能分辨语音的微小差别,特别是区别某些近似的词音,如z、c、s、zh、ch、sh,为幼儿准确地感知词音打好基础。

第四章 重点知识

1. 对幼儿进行词汇教育的意义(常见题型:简答题) (1)提高幼儿的言语活动能力 (2)巩固幼儿的认识成果

(3)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集体谈话(常见题型:简答题)

幼儿园经常进行的谈话活动,主要是运用回忆性谈话和概括性的谈话。如参观后(或观察后)的谈话、总结性谈话和主题谈话,一般在中、大班进行。

提问是组织集体谈话活动的基本方法。教师善于提问,不仅是组织好集体谈话活动的关键,而且对提高幼儿思维水平、口语表达质量都有直接作用。教师应力求使自己的提问符合以下要求:

(1)由谈话活动的目的决定如何提问

在参观后(或观察后)的谈话中,要求幼儿按照参观的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和事物的特

013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lph14x70l1qw0b8dn6g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