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汇率也称汇价,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调节杠杆,指以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汇率变动直接影响进出口的需求,改变净出口;另一种途径是汇率变化引起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品的价格变化,从而改变国内价格,造成进出口贸易的变动。 一、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外因。要求人民币升值最强烈的是美国。在中美两国的经济议题中,贸易不平衡和人民币的币值问题一直是两国争议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以人民币的币值最为根本。美国的就业率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视为中国人民币币值过低的结果。中国的经济还在发展阶段,中国在加入WTO 后,进口没有明显的增加,反而中国的贸易都为顺差,这是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都是初级加工品,且出口价格较低,在国际上很有竞争优势,这就加大了中国的出口。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初级产品大量占有美国市场,中国的出口品的优势是造成美国初级产品市场疲软的一大原因。因此,美国就强烈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来改变美国的困境,使中国的出口品不再有优势。日本作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国家,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稳定了日元的亚洲地位。但日本近年来经济的衰退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中国的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汇率的稳定使中国周边国家大部分越来越相信人民币,对日元的地位造成了影响,其亚元地位受到了人民币的冲击,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也是出于降低中国出口优势的考虑,以确保日元在亚洲的地位。
2、人民币升值的内因。人民币升值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GDP 保持年均8%~9%的速度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和竞争
能力逐年提高,已跻身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近20 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涌现出像海尔这样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加,这一竞争力表现为我国密集型产业的初级产品的自给自足,由于出口价格低,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颇有竞争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但从现在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由于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即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导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市场供求关系,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是在担心人民币贬值时出台的,然而在有升值预期时,这种制度会导致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强化升值的压力,进而造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最后,目前我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多次加息,使得目前相对较高的人民币利率水平吸引着套利资本大量资本涌入我国,致使资本账户大量盈余。
但是一国汇率下调,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商品所得外汇能够换得更多的本国货币,使出口商获利增加。同时出口商可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口商品,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和利润。因此,汇率下调有利于扩大出口。对进口商来说由于汇率下调,购买等量价值的进口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即进口价格上涨,因而有限制进口的趋势。因此,一般认为一国汇率下调将有利于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 二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和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因为人民币升值以后,与原料有关的进口商品价格会提高,对于那些需要投入大量原料,附加值低的商品必定带来成本的提高,这样的商品竞争力势必减弱。所以人民币升值的结果是可以控制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出口。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世界的分工当中,利用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调整、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用资本密集型、也应采用灵活的抵押物和担保物,对于提供第三方担保的,担保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2.加强农村小额信贷的法制化建设,放宽限制允许民间信贷,提供适度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虽然于2008年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但专门针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政策和法律制度仍需要加强。因此,政府应该补充有关民间信贷的法律规范与条文,规范民间小额信贷组织性质和审批条件,在法律上赋予民间小额信贷组织独立的主体地位。否则不仅会使许多小额信贷机构在执行扶贫任务时身份暧昧,处于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境地,也增大了金融风险。另外,政府可以出台有利于推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为小额信贷的大规模开展提供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各地方政府应依据自身不同情况对小额信贷加扶助,把专项扶贫资金落到实处。
3.规范小额信贷操作程序,建立健全农户信息跟踪系统对于小额信贷的实施条件、操作程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减少由于信贷机构自身问题导致的风险。设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科学、严谨、动态地评价农户的信用,成立担保小组,令小组成员在借贷前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借贷主体进行评价并对借贷人进行担保,不仅可以减少评价的主观性还可以把个人的风险分摊于多人。建立动态跟踪检测
系统,对农户的各方面信息,包括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跟踪检测,及时更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减少风险。 4.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承受自然灾害风险的脆弱性及农民需求的多样性,可以对不同产业的农民提供不同的信贷组合并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例如,针对林业周期长的特点,可以延长还贷期限、降低利率,而对于畜牧业可以发放短期贷款并要求养殖人购买保险。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其对农业经济的风险补偿作用。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引导农民参保意识。 5.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目前,农户借款中,子女教育、医疗、建房等生活性需求占较大比重,而生产型需求所占比重较小。为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引导农民合理消费,调整资金需求比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性消费领域。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1、提高抗汇率风险能力。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与其说是面对汇率不确定性风险,还不如说是面对能否加快消化汇率升值成本的风险。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因此,外贸出口企业在这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适应期”内,应该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利用更多的汇率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
2、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企业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