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我的教学总结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我的灵魂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诱惑,带着冷静的思考一步一步走下去,甘愿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起伏与跌荡,感受一次又一次挫折与磨砺,并试着将这痛苦变为一次丰富的旅行、一捧难得的财富!
很喜欢冰心先生的一段话: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耕种,勤于播撒,将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之路上的行者,既点缀着风景,也创造着风景。
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说过“我思故我在”。细细想来,这话的确有道理。在任何一行中,善于思考的人都是佼佼者。做教师更是如此,因为教育是一个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自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回首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我始终把精心研磨的课前设计、精彩互动的课堂生成、深刻执着的课后反思作为从教的根本;期间有探索、有困惑,也有喜悦和收获。
初中毕业那一年(1983年),我不足15岁。我的中考成绩,位列全校第一。那一年是我省中等师范学校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的第二年!我特别喜欢数学,每天都认真做大量的数学题,我的理想是读高中,考大学,成为数学家。
可我家的家境贫寒,全家六口人,除父亲吃商品粮外,其余五人都吃的是“黑市”粮,一家人都是靠父亲每月四十多块钱的工资养活,省吃俭用,还要供四个孩子读书,每月都是东借西借勉强糊口度日。班主任周老师教过我的母亲、哥哥,对我家的情况非常了解,就跟我的母亲说:“你们家的情况,我很了解,李文这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报考什么都没问题,让他报考师范吧,读师范,既不要学费,还可以解决吃饭的问题,又能减轻你们的家庭经济压力。”父母给我做工作,可我始终不同意。于是,我的父母瞒着我给我填报了宜春师范。我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取了宜春师范。
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时,哭了。躺在床上,睡了一个星期才起床。还是拗不过父母,只好极不情愿地上了宜春师范。这能怪谁呢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从此,我走进了教师职业殿堂的大门。
1986年,我师范毕业了。那一年,我不足18岁。因为我在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作为优秀毕业生,学校将我分配至宜春市实验小学。我踌躇满志地走上三尺讲台,满心喜悦地认为,以自己的学识给这些才几岁的孩子做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绰绰有余,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问题,很多次我满怀热忱地走进课堂,迎接我的是恹恹欲睡的面容;精心准备的教案,难以在课堂泛
起智慧的火花,我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但庆幸的是,在这时学校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老教师们也不厌其烦地指导我,还有一群和我一样年轻、热情的教师与我互相切磋、交流。
之后两年,经过不断的思索和反复的实践,困惑的我豁然开朗了,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开始从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中跳出来,不再一味地注重面面俱到,而是根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学生的情趣点入手,慢慢地,我的语文课堂开始呈现勃勃生机。这段成长的经历也给了我深深的启示:要用思想指导教育教学,要用思想打造有效课堂,要用思想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做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只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很难产生创新的意识与行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获得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新课程改革下的老师更要善于读书,做博学、有灵性的老师。
首先是精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直以来,我把读课标定位为认识课标体系、明确学科性质、掌握学科内容。以课标为镜子,反思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师。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