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这些都可能导致担保公司出现财务危机。
3.再担保机构数量少, 风险分散机制和补偿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担保业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 保证其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主要通过建立再担保机构、与银行分担风险、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来实现。再担保机构通过为担保机构提供担保, 进而分担和分散担保机构风险。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在银行中的整体信用不高, 在与银行开展业务时, 担保机构除要交纳10% -20% 的保证金外,还要承担100%担保风险, 我国规定担保公司担保额度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倍, 这样即使有些实力雄厚、经营良好的担保机构, 其担保业务量受着资本金限额的制约。如果有再担保机构为其担保后, 可以提升担保机构的信用程度, 进而提高其担保资金的利用率。我国再担保目前处于初创时期, 2008年2月东北再担保公司成立后, 先后有北京、广东、陕西、福建、深圳等省市也组建了再担保机构, 这对于分散担保机构的风险、降低代偿损失、提高信用保证能力, 调动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规模的积极性都具有积极作用。从各地情况看, 再担保公司基本上都是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 它既需要地方政府具有对再担保机构重要性的认识, 又需要有强大的财力作保证, 所以要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建立再担保机构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担保机构的风险转移渠道不畅, 业务也很难做大,同时财务风险也相对加大。
4.政府监管匮乏
尽管在2010年3月8日银监会携手七部委联合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但整个担保行业的监管和规范仍处于“半真空”状态。
- 8 -
在办法中把担保行业划分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其中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合规持牌机构,必须有地方融资办或者其他的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够注册登记。但办法并没有针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行为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也没有准入门槛限制。另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重审批、轻监管普遍存在,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并无明确监管。担保行业多年来多头管理、实行无人监管的状况,导致行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及风险的聚集和暴露,诸如管理不规范、竞争无序化、业务混乱等问题较多。
(二)担保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盲目发展业务规模,运作却不规范
担保公司是担负信用担保职能的机构,通过有偿出借自身信用资源、防控信用风险来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前提就是担保公司的运作要规范。有些担保机构热衷于大项目和高盈利,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却存在业务操作程序不够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加大了发生代偿的可能性。结果是业务规模做的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高。由于运作的不规范而被市场淘汰的担保公司屡见不鲜。
诚泰担保公司成立于2010年10月20日,注册资本5060万元人民币,由河南省工信厅、工商局核准成立,是一家集投资担保、融资担保、合同履约担保、投资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投资担保公司。 2011年3月河南诚泰投资担保公司1.2忆元“资金蒸发”,400余名投资者堵门挤兑事件。从诚泰担保公司的营业执照上发现,该公司成立仅仅不到半年时间,众多投资者的理财款项到期得不到偿还,而诚泰担保没有实现其到
- 9 -
期承担连带偿还的责任,迟迟拖延还款导致了众多投资者堵门挤兑。面对此次事件,实在值得令人深思,究其原因诚泰主要利用高息吸收存款,虽然名义上一分五的利息,并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的4倍,但实际上投资者还能得到另外一分的利息,为了规避国家法规的相关规定这部分利息并未体现在合同之中,属于非法集资,自筹自用,另外是诚泰担保的股东纠纷,股东通过暗箱操作将客户资金洗走,利用客户资金用于炒煤,因为投资失利而造成巨亏,最终陷入了财务危机。可见诚泰担保公司运作极其不规范,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一些问题,诚泰事件正发生在整顿期间,也体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监管方面的无力。
2.担保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较低
担保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有些中小企业素质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给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带来困难。有些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甚至恶意逃脱银行债务骗贷骗保,加大了担保公司的风险。而担保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在筛选客户的过程中把这些信用缺失的中小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客户,结果造成代偿率居高不下,加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3.反担保措施不到位,追偿往往难于获得足额的赔偿
很多担保机构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未能落实反担保措施,一旦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担保公司就要履行代偿责任。而被担保的企业此时也往往经营状况不佳,甚至资不抵债,面临破产,使担保公司在代为履行还款责任后的追偿效果难尽人意。我国担保法规定的反担
- 10 -
保方式大致相同,第三方保证、抵押,质押、留臵和定金,反担保措施法律手续不健全主要是指担保公司在反担保抵押品瑕疵的法律风险,潜在的增加了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 四、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担保公司风险防范机制是指担保公司为防范风险和完成业务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公司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采取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担保公司内部防范机制包括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机制以及风险预防机制等。
担保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内控建设,完善内控体系;实行信用担保业务审查与决策的部门分离制度、集体审批制度等。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能事先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迹象或者征兆,并及时地向企业负责人发出警报,提醒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公司产生财务危机。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预警财务风险,它可以对申保企业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减少人为的误差。担保公司的风险评价体系应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结合自身客户群的特色及风险控制与业务开拓的需求,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目前国内较大的担保公司基本都建立了有自身特色的风险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审、保、监管、追偿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储备或聘请具
- 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