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古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但每类调值如何,不得而知。
(3)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声相承”,即中古继承了上古的声调,只是有些字的具体归类可能与上古不同。
2.从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发展
(1)近、现代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 (2)从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发展
从中古音到《中原音韵》,声调有三大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从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与到近代声调的演变规律基本相同,区别只在入声的分派上,到现代是“入派四声”。 3.声调发展的总体特点:(1)四声相承;(2)平分阴阳;(3)入声消失。 第四节 汉语语音史小结
1.汉语语音发展的总趋势:(1)新要素的产生;(2)旧要素的消亡;(3)语音系统的简化。 2.声韵调互相制约 【授课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讨论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 汉语词汇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借词的发展;固定语的发展。 (2)理解:单音词的发展;复音词的发展。 (3)掌握:词义的发展。 【学时分配】6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5学时,讨论1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 1.课外阅读资料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3)许慎著,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作业与思考题
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举例说明汉语单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 (2)举例说明汉语复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 (3)汉语不同时期的借词各有什么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 (4)上古、中古、近代的成语各举三个例子,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5)词义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6)什么是词义发展的类比引申、关联引申和假借引申?每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7)什么是词义发展的链条式、辐射式和综合式?每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8)举例说明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5
(9)从数量、语音、结构和表义几方面,阐述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单音词的发展;复音词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难点:词义的发展。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单音词的发展
1.上古单音词的发展:(1)上古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2)周秦时期、《说文解字》时代的单音词与甲骨刻辞相比,数量在逐渐增多。
2.中古单音词的发展:(1)继承旧形,新义和旧义有联系;(2)利用旧形,新义和旧义没有联系;(3)词形和词义都是创新。
3.近代单音词的发展:(1)新词旧形,新义与旧义没有联系;(2)新词新形;(3)新词多义化。 第二节 复音词的发展 1.上古复音词的发展
从结构上,上古复音词可以分为联绵词、重言词和合成词三类。总起来看,上古复音词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
(1)上古词汇虽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有明显的发展趋势,在上古后期(两汉)表现得尤为显著。
(2)上古复音词已有多种结构形式,现代汉语单纯词里的联绵式、叠音式(一部分重言),合成词里的重叠式(一部分重言)、复合式和附加式,各种结构大体具备。但前缀“阿、老”,后缀“子、儿、头”在上古尚未完全形成。复合词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最多,其他形式较少,补充式还未出现。 (3)不少单音词已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可以跟不同的语素构成不同的复合词。 2.中古复音词的发展
(1)已有的类型更加丰富:中古复音词虽然仍以上古已有的联绵词、重言词、合成词等类型为主,但数量大大增加,内容大大充实。
(2)出现了新的结构形式:出现了补充式、名量式、超层次组合三种新的结构形式。
(3)出现了新的词缀:出现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前缀“阿、老”和后缀“儿、头”。上古出现的后缀“子”用法进一步扩大。
总的说来,中古复音词有了全面的发展,其中以联合式、偏正式最为重要,占中古复音词总数的80%以上。
3.近代复音词的发展:近代产生的新词中,双音词占有绝对优势。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不少三音词和四音词。这是近代词汇发展的特点,在近代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 第三节 借词的发展
1.上古借词:(1)先秦借词;(2)两汉借词。 2.中古借词:(1)普通借词;(2)佛教借词。
3.近代借词:(1)蒙语借词;(2)满语借词;(3)日语借词;(4)印欧语借词。
4.现代借词:现代借词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借词大量增加,出现了大批“字母词”,即将西文字母直接借入汉语。 第四节 固定语的发展
6
1.上古的成语和谚语
(1)成语:在商代甲骨卜辞里没有四字格成语,到了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成语才逐渐多起来。有的来自口语,有的来自书面作品。
(2)谚语:谚语是在人民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只来自民间。 2.中古的成语
中古产生了大量的新成语。主要有三个来源:(1)来自上古典籍;(2)来自中古作品和人民口语;(3)来自佛家作品。 3.近代的成语和谚语
近代成语和谚语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近代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近代的成语:出现在近代作品里的成语总数估计在5000个以上。近代成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2)近代的谚语:随着近代白话文学的广泛传播,谚语数量大大增加,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通俗化和口语化。 第五节 词义的发展 1.词义发展的表现
(1)理性意义的发展:深化;转移;增减;分合。
(2)附加意义的发展:由褒义(或中性)到贬义;由贬义(或中性)到褒义。 2.词义发展的途径:(1)类比引申;(2)关联引申;(3)假借引申。 3.词义发展的方式:(1)链条式;(2)辐射式;(3)综合式。
4.词义发展的方向: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概括、抽象的方向发展。 5.词义发展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 第六节 汉语词汇史小结
1.汉语词汇发展概况:汉语词汇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词汇在不断丰富,词义在不断发展变化。
2.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数量上由少到多;语音上从单音到多音;结构上从简单到多样;表义上逐渐丰富细腻。 【授课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讨论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 汉语语法史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称代词、结构助词的发展。 (2)理解:“们”、“了”“着”“过”的发展。
(3)掌握:宾语前置式、判断式、处置式、被动式的发展。 【学时分配】8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 1.课外阅读资料
7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三版.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重印本. 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作业与思考题
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简述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发展历史。 (2)简述复数词尾“们”的产生和发展。 (3)简述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发展历史。 (4)简述动态助词“着”“了”“过”的产生和发展。 (5)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些情况?举例说明。
(6)动词后的“得”、宾语和补语,它们的位置在中古和近代如何摆放?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7)简述“是”字句的发展,并列举现代汉语“是”字的用法。 (8)中古和近代的处置式和现代汉语的“把”字句有何异同? (9)简述被动式的发展。
(10)简述汉语语法发展的总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们”;宾语前置式;判断式;被动式。 (2)难点:结构助词;“了”“着”“过”;处置式。 【授课内容】 第一节 词类的发展
1.实词的发展:名、动、形、数、量、代、副等各类词的发展。
2.虚词的发展:介、连、助、语气各类词的发展,重点介绍结构助词、复数词尾“们”和时体词尾“了”“着”“过”的发展。 第二节 语序的发展
1.动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甲骨卜辞、周秦汉语中,宾语往往可以放在动词前面,有7种宾语前置的句型。后来宾语逐渐后移。
2.动宾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甲骨卜辞中双宾语的位置不太固定。到了周秦,逐渐统一了起来,通常是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即“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与现代汉语一致。
3.动宾补结构中宾语和补语的位置:一个动词如果后面有“得”、宾语和补语,开始时位置并不固定。到了清代,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逐渐统一了,发展的趋势是,动词、“得”、补语三者的关系日益密切,宾语往往被排挤出来。 4.比较结构中比较体的位置。 第三节 句法结构的发展 1.连动式的发展 2.兼语式的发展 3.动结式的发展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