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构思 异质对比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运用制胜之道
在考场作文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运用大同小异的素材,有的考生能将临场作文写得如同天衣云锦,有的考生则将文章写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在考场作文的特殊情境况下,是构思的精巧与否在起作用。而“异质对比”就是从素材出发,精巧构思、组织文章的一种创新方法。
这种构思方法,就是根据手中掌握的一个素材,并找到与之相对或相反的素材,通过对两个不同特质或存在差异的素材组合对比,思维发散,不仅可以增添素材的厚度和强度,而且抓住对比点深入分析,能特别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有利于突出主旨,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下面以人物素材为例,谈谈“异质对比”的四种构思技巧。 构思技巧一:相反发散,“纵向”对比——将人物自身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质进行对比,是非得失,一目了然。
【考场示例】
英国“蒸汽大王”瓦特,出身木匠家庭,年轻时勤奋好学,不断追求,并养成了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索奥秘的兴趣和习惯。他发明了新型蒸汽机,一举成名。可到了晚年,他不
仅安于现状,还压制推广霍思布源发明的“双筒蒸汽机”,更以“学阀”的姿态压制特列维蒂克发明的“高压蒸汽机”。是不断追求,还是故步自封?晚年的瓦特为世人所遗憾。可以说这是一个科学家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选自高考优秀作文《是不断追求,还是故步自封?》)
【运用点拨】例文从“科学家瓦特年轻时勇于探索、追求发明”这一正面事例作相反发散,拓展“其晚年不仅安于现状还封杀别人的发明的不光彩做法”,将其在前后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质通过“纵向”对比加以鲜明地揭示。“是不断追求,还是故步自封?”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让阅卷者一目了然。
【考场示例】
周处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大,他成天在外面游荡,而且动不动就拔拳打人,成为乡时的一大恶霸。乡人把他和山里的猛虎、水里的蛟龙并称为三大祸害。大伙儿劝他去击杀猛虎、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都死掉。周处杀死了猛虎和蛟龙,知道乡人痛恨他,决心痛改前非。他找名人陆机、陆云请教。后来刻苦读书、勤奋好学,终于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寻名士,知悔改,成为刚正不阿的一代名臣。(选自高考优秀作文《路》)
1【运用点拨】文中“周处年少时成为当地的一大恶霸”是反例,进行相反发散就必须拓展其后期的正面事例。后期“周处除三害”,作者将其在前后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质通过“纵向”对比,让知错悔改的一代名臣周处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阅卷者面前。
构思技巧二:逆向思维,“横向”对比——将两个不同特质或存在差异的素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好坏优劣,不言自明。【考场示例】
90后女孩儿小曼,16岁时开始休学,为的是有更多的时间参加选秀活动。但由于资质平平,每次选秀都不如愿。她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缺少包装,张口向父母索要10万元,丝毫不考虑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的经济负担。殊不知为了自己的梦想而置家庭的重负而不顾,这样一个毫无孝道之心的女孩儿,能够在梦想的道路上走多远?
翻开史册,有多少贤人因为孝亲敬长而流传千古。周朝的仲由,即使在楚国做官,富贵已极,仍旧背着米袋,走到百里外侍奉母亲;魏晋暑期的王 因母亲害怕雷声,即使在母亲下葬之后,每每听到雷声,都要到母亲坟前安慰母亲;晋朝的潘岳,在闻知母亲病危后,毅然辞去官职,回乡照顾母亲。这些贤者,无一不是把孝道铭记于胸,把母亲记挂与
心,终生实践着孝道,让他们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史书上。(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孝是作人的根本》)
【运用点拨】“90后女孩儿小曼丧失孝心”这是反面例子,作者以此作逆向思维,引出正面一组同类事例,并将两个不同特质的事例进行对比,从而让读者对“90后少女小曼缺少担当、缺乏责任、半月失孝心的本质”有了冷静的思考。
构思技巧三:反向联想,“假设”对比——将人物自身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表现出的不同特质进行对比,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考场示例】
一味地模枋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终日照搬她的举止动作;但她毕竟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就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选自高考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运用点拨】“东施盲目模枋”是反面论据,作者在此基础上作反向联相,用“假若……就……”这一复句从正面作假设
2
对比来印证原论据,从而揭示出不同的特质,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构思技巧四:正反发散,“比较”对比——将两个不同特质或存在差异的素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同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考场示例】
努力是成功的基石。如果没有努力作舟,成功之帆是无法到达彼岸的。同是幼年被称为奇才的方仲永与钱钟书,其结局完全不同。方仲永缺乏后天的勤奋学习,终日躺在奇才的光环中游走于市,在整日的庸碌无为中“泯然众人矣”,让后人感慨不已。相反的,钱钟书先生从小就嗜书如命,进入清华后,更是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后来到了牛津,又日夜埋首于拥有四百万册以上图书储量的图书馆,孜孜不倦地博览国内不易看到的书籍,用自己的努力为原本得天独厚的禀赋插上了成功的翅膀,成为学贯东西、名满世界的学者。是努力,架通了他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选自高考优秀作文《成功背后的付出》)
【运用点拨】文段运用方仲永缺乏后天的勤奋学习和钱钟书横扫清华、博览牛津的两个事例,形成一反一正的比较,
通过两人对努力的态度不同而得到的不同结果,有力地论证了“成功背后的付出——努力是成功的基石”的观点。
考场上,大部分考生选择的写作文体是议论文,考生中的大部分又是运用并列式结构,但这些相近或相似的论证结构势必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而如果能另辟蹊径,在作文的主体部分中运用“异质对比”(一般一篇作文里可用两种技巧)来阐述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当然一则素材,通过与其他材料形成对比运用到议论文中,有三方面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有明确的“对比点”。拿来对比的两种事物或事理本身的发展变化一定要有可比性。其次,要细心地进行比较。最好是举出具体的事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讲清道理,说明问题。然后,要重视深入分析。在比较中分析熟优熟劣,谁是谁非。如果不深入分析,列出的事例就会各自孤立起来,必然就难以得出结论。
看清“特点”“巧”写抢分
2015年高考作文有显著的命题特点。材料作文确实很
3
开放,但在开放中有没有“潜在”的限制?不同的试题类型有没有不同的抢分之道?同一试题类型有没有“出奇”的出彩“捷径”……答案当然是——“有”!
然而事实却是:在文体的“潜在”限制上,以选择记叙文为最佳文体的考生偏偏写成议论文;在对立意等级的“潜在”划分上,以写出思辨味儿为一类文立意的考生偏偏说理肤浅;在对内容的“潜在”限制上,以彰显文化底蕴为出彩之道的考生偏偏所选的材料缺乏内涵……
所以,高考作文的写作,不仅要“中规中矩”地写,而且还要根据其显著的命题特点及潜在的“抢分”之道,学会“巧”写。
显著特点一:引导考生培养开放思维及思辨能力 真题研读:新课标卷I“小陈举报老陈”;新课标卷II“最具风采人物的评选”;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天津卷“范儿”;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
抢分秘籍
彰显开放思维及思辨能力——在立意时或分析素材时一定要体现出十足的思辨味儿
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克服,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
贯通,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便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片段——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慨;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这属性,世界之本质,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人类,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