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一 教师: 教学内容:第二组——梅花魂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
创新运用:在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情感道德:
1、德育: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心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力及创新力。
3、美育:从外祖父如梅花一般的品质中受到人格美的熏陶。 重难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
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总第( )课时
月 日 星期 一 教师: 教学内容:第二组——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学习
1、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
2、梅花虽然是一种名花,但是为什么说梅花也有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二、启发点拨、提出问题
1、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
2、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在作者幼小的心中,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疑问吗?
三、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1、读课文,找出并用“??”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一哭”时的情感: (1)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猛,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2)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 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叫“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3)说说外祖父哭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三次落泪: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
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4、一次生气:
(1)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孩子的妈妈。
(2)“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3)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是梅花,而且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
5、赠墨梅图:
(出示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读一读这段话,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1)“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①有四个“愈”,前两个是恶劣的环境,后两个是赞美。
②这是梅花的精神,由此可见老人爱梅花其实是爱梅花的精神。
(2)“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这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借物喻人。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赞梅花,就是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3)举例说明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4)“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6、外祖父说的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有三层意思,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7、送别亲人,思乡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2)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四、回顾整体,深化主题
1、读到这儿,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外祖父是在简单的赞赏梅花吗?不,他是在借物喻人,是在赞美着那些有着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2、有着梅花精神的民族,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民族。具有这样精神的民族,才会令漂流在外的海外赤子日思夜盼。
3、让我们替那些漂流在外的海外赤子们向祖国母亲表达心声吧!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五、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 2、片段练习:
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描述人物的内心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