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和文学史著作
1、古代典籍中对文学发展变迁的记载和评述2、20世纪初期至中期的文学史著作 3、20世纪九十年代较有影响的几部文学史著作
①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5年第二版。
二、文学史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1、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2、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 3、文学史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三、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
四、文学史著作的个性、当代性和借鉴外国文学理论的问题 五、文学史史料学的内容及其与文学史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一)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2、朝代的不平衡3、地域的不平衡。 (二)文学演进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作用:
例如:1、俗和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4、文与道的离合。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一、 三古、七段分期法及其着眼点二、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三、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分期的各自特点四、三古七段
分期法与朝代分期法的关系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文学包括上古至秦统一前的文学。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与人类初年的生产、生活和斗争密切相关的神话传说和原始歌谣,以及一些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祷祝辞,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宝贵遗产。
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与当时的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并且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以及与其它艺术形式(诗、乐、舞)相结合的特点。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其主要的形式是散文和诗歌。先秦文化呈现着一种综合的形态,其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学也就不可能是纯文学作品。
先秦文学的形态,表现在散文上,是文史哲不分,表现在诗歌上,是诗乐舞结合。 二、有些作品的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巫觋—史官—贵族—士 民间的平民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一、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夏商时期:巫官文化
西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诗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史官文化(历史散文)、春秋时期说理文长足发展。 战国时期:士人文化(说理散文)、楚辞 二、先秦文学的组成
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上古歌谣(包括一些祷祝辞)。
散文萌芽阶段: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青铜铭文、《尚书》和《春秋》。
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主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诗歌:主要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由集体歌唱,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由诗人个人创作,是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先秦诗歌双峰并峙的瑰宝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 第一节上古歌谣
一、上古歌谣的多重起源
1、上古歌谣起源于劳动:上古歌谣是原始人类在从事集体劳动的过程中,根据劳动的需要产生出来的。它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原始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淮南子·道应训》所说的“举重劝力之歌”和鲁迅先生的所说的“杭育杭育”派,就是对其形象的说明。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
第二,具有表意功能的语言,一但同有节奏的呼声或叹声相结合,便成为了既有声音又有意义的原始歌谣。 2、上古歌谣起源于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先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因而最初的诗歌在反映先民意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带有了宗教情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认为:
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产生了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
从诗歌起源的角度来看,原始劳动和原始宗教是相辅相依的。原始劳动是先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原始宗教是先民表示愿望和祈求的精神活动。
3、上古歌谣的起源与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情感抒发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上古歌谣的特点1、集体创作,口耳流传:2、与音乐、舞蹈融合为一体: 3、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4、语句简单,篇幅短小,二、二节拍。 四、上古神话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为几类:
1、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先民对宇宙开辟、自然起源的探求和解释。如: ①盘古开天地②盘古化生万物
2、始祖神话:始祖神话是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和解释。如: ①女娲造人②女娲补天
3、英雄神话:英雄神话反映先民与自然斗争和发明创造的故事。如: ①鲧禹治水②后羿射日③夸父逐日④精卫填海
4、战争神话:战争神话反映部族之间的斗争以及其他有关战争故事。如: ①炎黄之战②黄帝蚩尤之战③刑天断首 5、异域异国、异人异物的神话:
如《山海经》所载,羽民国的人有羽翼,驩头国的人有翅膀、鸟喙,这些人能鸟一样飞行和啄食鱼类。奇肱国的人一臂三目,
能为飞车,从风远行等。
(二)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具有明确的原生爱民意识。 3、具有勇敢、进取的抗争精神。
4、具有强烈的幻想、夸张的浪漫主义精神。 五、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总之,神话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它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它的思维和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六、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上古神话散失很多,流传下来的有些已偏离了原始的形态。 1、神话的历史化: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一些哲学家、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神话进行增删或曲解。如“女娲造人”的结尾,又如对“黄帝三百年”、“黄帝四面”、“?一足”的解释,再如东方部族图腾鸟被改造成一系列官职的名称。 2、神话被改造成仙话
上古神话发展演化的另一条途径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这是神话宗教化的表现。如“黄帝骑龙升天”、“西王母”、“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七、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艺术形象。
2、上古神话所具有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神话中浪漫的想象和夸张,对启迪后世作家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有积极的影响。
3、神话原型所积淀的精髓和力量,成为后世许多文人情感和精神的寄托。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二、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一、《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诗160篇,雅诗105篇,颂诗40篇。《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中另有6首诗有目无辞,称为“笙诗”或“六笙诗”。
《诗经》在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学者奉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二、《诗经》的产生地域
《诗经》产生的地域十分广泛,涉及到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各省及湖北北部一带。其中除《周南》、《召南》产生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的江汉流域外,其它绝大多数都产生在今黄河中下游流域。 三、《诗经》的作者
《诗经》各篇作品的作者,绝大多数难以考定。
《诗经》各类作品的作者,基本可以界定。其中,风诗采集于民间,是民间的集体创作。雅诗的作者,多数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的文人。颂诗主要是朝廷中掌管祭祀典礼的官员所作。
总之,《诗经》是集体创作的产物,《诗经》的时代,是集体歌唱的时代。 四、《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1、采诗和献诗:采诗和献诗是《诗经》中众多作品收集的两条主要渠道。
所谓“采诗”,是指周人专门设有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然后逐层汇集到周王朝掌管音乐的官员手中。汉代的学者这样记载了周代采诗的情况: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下天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何休注 由以上记载可知,从民间采诗可以丰富朝廷音乐机关的乐歌,但主要的目的是供朝廷考察民情和政治得失。
所谓献诗,也是周朝的一种制度。公卿列士、贵族文人等为了歌颂、讽谏等目的作诗,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献给天子,目的也是为了了解下情和补察政治得失。《国语·周语》记载: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公谏,庶人传语。…… 采诗和献诗虽是两种不同的渠道,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了解下情,考察政治得失。
《诗经》中的风诗主要是通过采诗的渠道收集起来的,雅诗和颂诗主要是通过献诗的渠道汇集而来的。采诗是《诗经》中民歌的主要来源,献诗是《诗经》中贵族文人诗歌的主要来源。 2、关于孔子删诗、正乐的说法
通过采诗和献诗收集起来的诗歌数量一定很多,那么是谁从为数众多的诗中选取了305篇,编成定本了呢?古人曾有孔子删诗、正乐的说法,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删诗之说是影响颇大,但从唐代以后,许多学者都不相信此说,当代的学者也多不相信此说。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大体一致的“诗三百”存在。
孔子不曾删诗,但他在晚年曾对“诗三百”进行了正乐的工作。孔子正乐的事情不仅《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论语·子罕》篇中也有记载:
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还对“诗三百”的编次和文字进行了一些加工整理。
总之,孔子删诗的说法是不可信的,但他对其乐曲和文字的编正之功则应是肯定的。 3、“诗三百”的编定和成书时间:
“诗三百”是由周代的乐官多人多次编定而成的。它的创作具有集体歌唱的性质,它的编撰也具有集体完成的性质。
“诗三百”最后编定成书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 五、《诗经》的分类和各类作品的产生年代 1、《诗经》是如何分类的:
《诗经》的风、雅、颂三类,是根据诗歌所属音乐种类的不同划分的。 《墨子·公孟》篇说: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说: 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了《诗经》的音乐性。
《诗经》的音乐性是对我国上古歌谣诗、乐、舞合一特点的继承,更是当时制礼作乐、施行礼乐教化的需要。 2、风、雅、颂所属音乐的种类及产生年代: 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说: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是各地的土风歌曲,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朱熹说:
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集传》卷一 风诗中,少数产生在西周时期,多数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雅是正声雅乐,是周王畿所在地朝廷和贵族所用的乐歌。雅诗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朱熹说: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诗集传》卷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