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大板式转换层分层施工工法
一、 前言
在高层建筑当中,由于使用功能上的综合性,采用板式转换层进行结构转换是其结构型式之一。对于厚度约在2m左右、体积在3000m3左右的板式转换层,转换层混凝土施工多采用一次浇筑成型的方法,为了解决厚达3m、面积约2700 m2的转换层施工技术难题,我们采取了“平面分段、垂直分层、底层支撑上层、钢筋一次成型”的施工工艺,施工后整体效果良好。它具有施工简便、经济、安全可靠的优点,中土澳门有限公司总结其施工技术经验,形成此工法。 二、工法特点
2.1选用了安全可靠、经济且安装方便的模板支撑体系。
2.2确定合理的钢筋安装顺序,钢筋一次绑扎成型,保证转换层受力不受影响。
2.3对厚大转换层,采用分层、分段的施工工艺,有利于放松混凝土约束程度及流水施工作业安排。
2.4转换层分两层浇筑,利用下层混凝土的强度支撑上层混凝土重量,减少模板支撑的工程量。 三、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体积与厚度都较大的板式转换层的施工。 四、工艺原理
4.1通过计算确定合理、安全、施工便捷的定型门式脚手架作为模板支撑体系,同时符合当地施工人员的一贯作法。
4.2确定钢筋安装绑扎顺序,转换层的底部、中间、顶部钢筋网及竖向剪力筋一次绑扎就位,上部塔楼结构预留插筋在底部1.2m厚混凝土浇筑完再安装。
4.3转换层3m厚分成底部1.2m和上部1.8m两层浇筑,利用底部1.2m厚混凝土达到80%强度支撑上部1.8m厚混凝土重量。强度增长到80%约需7d时间,同时有利于混凝土的散热。
4.4底部1.2m厚混凝土分成两段,上部1.8m厚混凝土分成三段,共计分5块浇筑,以放松约束程度,减少每次混凝土浇筑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小温度应力,也利于转换层本体及上部结构流水施工。
4.5为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侧模在浇筑14d后才拆除;浇筑后顶面覆盖塑料膜(1.2m顶面无法覆盖),并加盖草袋。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1 / 15
不少于14d。
五、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施工工艺流程
优选方案→支撑体系及临边、洞口设计→模板设计→支模→转换层A1段钢筋绑扎(底部、中间、顶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筑A1段底部1.2m厚混凝土→转换层A2段钢筋绑扎(底部、中间、顶部)→浇筑A2段底部1.2m厚混凝土→安装A3段上部塔楼结构预留插筋→A1段养护达80%强度→松弛A1段底部鹰架支撑→浇筑A3段上部1.8m厚混凝土→A3段覆盖养护→安装A4段上部塔楼结构预留插筋→A2段养护达80%强度→松弛A2段底部鹰架支撑→浇筑A4段上部1.8m厚混凝土→A4段覆盖养护→安装A5段上部塔楼结构预留插筋→处理A3、A4段垂直施工缝→浇筑A5段上部1.8m厚混凝土→A5段覆盖养护。
转换层分层分段立面示意图5.1-1如下:
转换层分层分段立面示意图5.1-1 A3 A1 A5 A2A4TP
5.2操作要点 5.2.1优选方案
1、原则。确保模板支架安全、稳定,保证厚板施工质量。 2、厚大整板浇筑方式有三种。
1)一次性整体浇筑。混凝土浇筑量大、时间长,所需混凝土工较多(对于人力资源紧张的澳门是大问题),模板支撑量非常大,混凝土温度应力较大,开裂风险大。
2)分层浇筑。混凝土分成2层2次浇筑,利用下层混凝土的强度支撑上层混凝土重量,模板支撑量较少,一次混凝土浇筑量仍然较大、时间较长,须处理水平施工缝,温度应力也不能忽视。
3)分层且分段浇筑。垂直分层、水平分段,利用下层混凝土的强度支撑上层混凝土重量,不仅模板支撑量较少,每次混凝土浇筑量能在政府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劳动力也能保证,每块混凝土约束相对较少,温度应力能有效地释放,但须处理水平、垂直施工缝。本工法采用此施工工艺,见转换层分层分段立面示意图5.1-1。
2 / 15
5.2.2支撑体系及临边、洞口设计
1、转换层下支撑门型架(鹰架)设计。1)荷载计算;2)初步确定门型架搭设尺寸;3)复核门型架承载能力。
2、三层/四层连续支撑的荷载传递楼板复核。地面层到转换层底有部分区域为没有夹层楼板的10m高净空,将支撑荷载传至地库二层形成三层连续支撑,为简便有夹层楼板的也将荷载传至地库二层,复核楼板承载力。
3、临边、洞口支撑设计。1)转换层本体一边临湖,一边与其他公司地盘相邻,转换层底部支撑同时兼作施工防护平台的设计;2)转换层底部的楼板洞口、电梯井、楼梯间的支撑设计。
5.2.3模板设计
1、底模设计。1)底模为18mm木胶合板,主龙骨间距最大1219mm,跨度610mm,次龙骨50*100mm木枋;2)验算确定主龙骨尺寸、次龙骨间距和底模承载力。
2、侧模设计。1)侧模为18mm木胶合板;2)验算确定竖楞、横楞间距,对拉螺栓尺寸及间距。
5.2.4支模
1、鹰架采用双体连环通用排列,形成610*1219mm的受力支撑体系,鹰架排距200mm,地库也可采用可调节钢支顶(简称单顶)支撑。见附图5.2.4-1转换层典型鹰架布置平面图。
2、采用Φ48mm×3.5mm钢管作剪刀撑和水平拉接,鹰架外立面设剪刀撑高约10m,角度45~60°;拉接钢管平面上每3*6只鹰架设置,水平间距约3660*4000mm,垂直间距约4000mm,并与混凝土柱锁紧;首层和夹层鹰架内部设剪刀撑,平面上双向每3*6只鹰架设置一道。见附图5.2.4-2和5.2.4-3转换层典型鹰架布置剖面图。
3、底模主龙骨:1支102X51X10.42Kg/m槽钢加1支50*100mm木枋,最大间距1219mm,跨度610mm;次龙骨:50*100mm木枋,间距135mm。见附图5.2.4-2和5.2.4-3转换层典型鹰架布置剖面图。
4、侧模3m高一次安装。竖楞50*100mm木枋,间距300mm;横楞2支50*100mm木枋,间距500mm;拉杆Φ12mm,水平间距600mm。见附图5.2.4-4转换层典型侧模安装剖面图。
5、楼板洞口及电梯井。夹层有较多机电洞口和有梁无板的中空位。1)洞口宽度小于2m的铺设2支102X51X10.42Kg/m槽钢,间距1219mm;2)洞口宽度大于2m的铺设254 X254 X73Kg/m工字钢,间距1219mm;3)两部由地库到夹层的电梯洞口,每个洞口铺设2支152 X152 X37Kg/m工字钢,间距1219mm。
3 / 15
YXXY转换层典型鹰架布置平面图5.2.4-1 4 /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