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5 19:04: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教师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考点点拨:区时的计算 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 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即为时区数 所得余数 7.5?,时区数所得整数+1 例如:推算116?E所在的时区?

用116?15得7余数为11,故116?E所在时区7+1,为东八区。 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

时区数? 15

例如:求东五区的中央经线为多少度?

用5?15=75,所以东五区的中央经线为东经75度。 区时计算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意点:

(1)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的两侧相加,同侧相减(两侧加,同侧减)。

(2)加减号的确定:当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取加号,西侧取减号(东加西减)。

(3)计算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该数值加上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七前单大,八后双大),平年、闰年(被4整除的年份,但能被100整除,不能被400整除的例外,平年2月份28天,闰年2月份29天)即大小平闰要搞清。 (4)在移动的情况下(如乘海轮或飞机),计算时期和日期则按公式计算后再加上行程时间。 (5)区时的实际应用与北京时间: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①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②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③还有

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北京的经度为东经116°,北京时间比北京的地方时早16分钟)。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同时又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板书】3、日界线: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1)日界线的产生:

人们早晨起来,常撕一张日历,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例如,当你在从东向西的航行中,因为你是在追赶太阳,所以就感到白天“加长”了;相反,当你从西向东航行时、由于是背离太阳、所以就好像有点白天“短”了的感觉。这样,你就往往会记错日子,把日历翻错。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1884年起人们决定在太平洋中,也即在180°经线附近划一条线,规定当各种交通工具自东向西越过此线后,日期增加1天(例如,由7月31日改为8月1日),而由西向东越过此线后。日期减少1天(例如, 由8月1日改为7月31日)。这条线就称为“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同时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180°的经线。而是由北极沿180°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经线直到南极。就是说,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有时过180°经线日期不变。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也都将此线标出来,以便识别。 (2)日界线的概念:

国际上统一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3)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因此,碰上越过日界线的计算要注意:

①从西向东(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②从东向西(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③日界线是弯曲的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有时过180°经线日期不变。

4、注意一些概念的区别:

①时区和区时概念的区别:时区是个空间概念,是从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7.5°的范围,而区时是个时间概念,是这个范围内共同把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使用的时间。

②时刻和时段的区别:时间包括时刻和时段二个方面,时刻是指时间的位置,如现在是8点钟。时段是指时间的长度,如今天上了八个小时的班。回答问题时应注意不能混用。 ③时间计算中的早晚和日常生活中的早晚区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班学生一个6点钟到校,一个7点钟到校,我们说6点到校的那个学生较早。但在时间计算中,如果两个地方分别是同一天的6点和7点,我们就说,7点的那个地方时间较早。我们假如两个地方都在6点钟日出的话,当时间是6点的地方看到日出时,时间是7点的那个地方已经在1个小时前就已经看到日出了。两者之所以产生差异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早晚是对同一个地方比较而言,而我们时间计算中的早晚是对两个不同地方而言的。 例题与习题:

(1)求东经146°和西经66°所在的时区。

(2)求东十区和西七区的中央经线。

(3)若位于东八区的某地区时为1996年3月1日5点20分,则位于西十区的某地的区时应为何时?若位于西五区的某地的区时为2000年7月30日20点15分,则位于东九区的某地的区时为何时?

(4)1997年10月1日,小红问一位白胡子老大爷多大年纪,老大爷回答去年2月的最后一天,刚过第25个生日,那么你知道这位老大爷今年即2000年多大?

(5)某船只于5月1日8时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它是在向哪一个方向航行,此时西十二区为几月几日几时?当基里巴斯、汤加迎来新世纪时,地球上西十二区的区时为何年何月何时?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师生互动】师: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意义是导致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这种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活动:观察洗脸池中下漏的水形成的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该活动可在上课前进行布置,此时做个说明即可。)

师: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自然现象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生:略。 师:(结合学生例子,再从河流两岸冲刷程度的差异以及风向、洋流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和铺垫。) 【归纳】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没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左右手定则。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我们称为地球偏向力。它对于地球表面的水流与气流的作用很大。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2、晨昏圈概念: 3、晨昏线的画法: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1)关于零点和十二点的定义: (2)总结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3、日界线: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1)日界线的产生: (2)日界线的概念:

(3)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第四课时: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 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 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重点难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几个图判断。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

【师生互动】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投影: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师:请大家结合图例和课文谈谈北半球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生: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o,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投影:北半球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活动: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日期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太阳直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为90o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 【板书】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2、计算二分二至时的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首先找出地方时十二点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

搜索更多关于: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的文档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o20v3nyg18mqaq1rxba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