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通过月经这一生命事件,开始了自觉的性别认同。而传统性别文化使女孩的性别自觉带有自卑感,它潜在地鼓励了女孩相信自己不如男孩子,因为男人在生理上就比女人强。
青春期的性别社会化具有双重性和冲突性。
女生先接受了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目标——成功的社会价值;但同时还学习到了有魅力的女性不用自己去争取这种成功,可以通过已经成功的男人(白马王子)而获得社会承认。
其 结 果
这样的社会化机制内含着弱化女性社会角色的“阴谋”,潜在地鼓励女性学会观察男人对女人的爱好和审美要求,并以此为行为指南。
许多女性把男权文化的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要求。男性成为看者,女性成为被看者.
(3)成年阶段——自我的社会化
现代社会,女性往往处于双重标准中,一方面男权文化要求女性固守家庭,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求其担当好社会人的职责。
因此,职业女性不断地在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艰难地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点。 女性的生长史
小时候,父母要求女孩成为一个社会公认的好女儿;结婚后,丈夫要求她成为一个社会公认的好妻子;有了孩子,大家要求她成为一个好母亲。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就是女性的生长史。
评 价
(1)女性角色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女性成为了社会所需要的女性;二是女性成为了社会中的女性,而不是“人”的社会中的女性。
(2)后天的性别社会化塑造了两性的社会不平等,是人为的,亦可随人们对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结 论
可见,所谓女性特征并非是由女性自身制定的,而是由男性为自身需要而设计和制定的。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编造了一整套有关女性从属性的理论根据,以证明控制隶属群体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父权制文明的产物,而不是女性天生不如男性,这就要求对两性关系进行重新诠定。 讨论题:
我成长中的性别故事与性别经验
第三讲 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性别研究、女性社会学联合授课(略)
湖南商学院《女性社会学》教案 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 第四讲 广告故事与性别
第五讲 女性与经济
第六讲 女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第七讲 女性与爱恋、家庭使用课时十二课时 授课时间第四周至第七周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知道广告与性别的关系
2、初步让学生理解女性与经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性别就业意识 3、初步让学生意识到良好心理性别意识的重要性、对爱情与婚姻有一定的了解
4、让女大学生有正确的权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性别与广告模式的关系 2、理解性别分工
3、理解婚姻的“市场模式” 4、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5、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思考题、作业:
1、请说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则广告? 2、在你印象中,广告是怎样呈现男性或女性形象的?哪类性别的形象更多?它与现实相吻合吗?
3、什么是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
1、王政、杜芳琴主编: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1997
2、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 1998
3、杜芳琴主编:《赋知识以社会性别》,\妇女与社会性别\读书研讨班专辑 2000
4、骆晓戈主编:《女性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NO.1、NO.2),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001
6、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啜大鹏主编:《女性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第四讲 广告故事与性别 ——中外广告中的妇女形象
讨论与思考
1、 请说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则广告。
2、在你印象中,广告是怎样呈现男性或女性形象的?哪类性别的形象更多?它与现实相吻合吗?
• 广告常常大量采用妇女的形象,这里承载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
它如何表达性别的观念?是否会强化性别歧视或者对妇女造成伤害?下面将具体展示中国和国外的一些广告作品,从而引发对传媒广告里文化信息的批判性思考。 广告是一个叙述行为,它由文字和图象两套符号系统构成。 广告的特点
•第一,是免费的;
•第二,带有一定强制性,人们在没有选择、无从拒绝的情况下接受。 关于广告效果的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广告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
•《致命的游说》一书中提出:如果广告不影响人,为什么公司一年花2千个亿来做广告?
Deadly Persuasion:
Why Women and Girls Must Fight the Addictive Power of Advertising By Jean Kilbourne
•第二种观点:认为因投向广告的一瞥只有几秒,故无关紧要。 •美国学者Liz Dittrich 博士统计:“人们每天看到的广告一般在400-600秒,那么,到他或她六十岁的时候,他们所看到的广告信息达4千万-6千万。” •同样的信息被无数次重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
•一个社会对性别的看法,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正是被这些信息一再固着于传统地位。因为广告擅用女性身体偷运集体无意识的性别偏见,却又常常因其商业面貌而逃出理性审视。
•广告亦是文化疆场。 一、历史追溯: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卷烟的消费者是男人,最早出现在烟盒图画中的是轮船、屋宇和骑手的形象,反映出制造商希望吸引的消费对象:作为海员、工匠、运动员的男性。 1880-1900 1900-1920
向东方推销纸烟的商业卡片,画面上是中国江南风景。这里,着中式服装的女子在孔桥下荡舟,她们的形象,成为殖民商人消解文化差异的媒介。Pin Head中译“品海”-又名“钉头”,是美国公司最早(1897)输入中国的香烟品牌之一。
维多利亚时期的偏见坚决反对妇女吸烟 ,这种行为被看作“美国的奇耻大辱”:
•
1924年在伊利诺斯出现了一个小规模的反吸烟运动,其主旨体现在《美国的奇耻大辱》的小册子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烟草已经开始袭击到人类中更为优雅的一性。” • 她怎么可以如此不自重?
三十年代情况已大为改观。当时的好莱坞明星格莉泰. 嘉宝(Greta Garbo)、马林.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在电影里扮演潇洒、叛逆的抽烟女郎,创造了新的公众形象。
• 此时,出现在烟盒、香烟广告图片里女性,不再是指涉物品。女性终于和男性一样成为消费主体,消费权利上的不平等被打破。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化记录了时代的变化,二战期间,有6百多万美国妇女加入国家劳动大军,国防工业雇佣了大量女性。这是当时向妇女致敬的海报:
1963年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出版,激起妇女解放运动第二次浪潮。表现妇女甘当家庭主妇这一僵化刻板形象的广告受到斥责,适应这一心理,香烟制造商们在广告上把描绘出新的妇女:
新出现的妇女形象是跑道报道员、意气风发的骑手,她们品尝香烟,犹如品尝自己追求事业的胜利: 小结:
•1、历史上的广告反映出:它能够顺应时代变化
•2、广告总是滞后于时代变化
•3、广告具有两重性,因此妇女应该主动出击,挑战广告中的性别歧视,推动广告接受新的女性价值,作出新的性别表达。 •
最早在广告中发起批判的是贝蒂.弗里丹,她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派后期影响最大的女性主义者。1962年发表的《女性的奥秘》在思想上触发了第二波女权运动。戳穿了女性满足于做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的神化,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提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 二、冒犯妇女的广告模式
1970年,美国全国妇女组织号召抵制她们认为贬低妇女的四家公司的产品,其中有一个产品就是西尔娃细条香烟。因为,该产品的广告词“香烟就像女人,最好的是苗条而有钱的”,这明显地冒犯妇女:
• 1995年,一群女性主义者在网络上成立了“关于长相”( About Face)组织,其使命是对传媒中妇女形象进行监督批判。提出通过实践和行动主义的方法:
• 第一,我们挑战文化中对身体外貌的过分强调;
第二,我们努力在所有年龄、体型、种族和背景的女孩和妇女中,培养积极的尊重身体的态度;
第三,要求所有的媒介为未来的妇女后代提供有力的、正面的角色模范; 第四,通过教育和行动,提供对流行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还有幽默。 该组织在网站上收集了30幅时尚杂志广告,都是读者所反映的冒犯妇女尊严的样本:
1、不断强化的身体规范:妇女的理想形象是苗条美
资料:根据保守的估计,至少有两百万美国妇女在近25年来做了乳房植入术。已经确定的事实是,即使完全没有破裂,也少量硅酮液体渗露。许多有硅酮渗漏症状的妇女报告了如下症状:从类似关节炎的疼痛、关节、皮肤、手脚肿胀、脱发到狼疮和其它免疫系统疾病。
•
1996年美国健康研究机构调查了2379个9-10岁的女孩(黑人和白人各占一半),结果发现,其中40%的女孩说她们正在尝试减肥。对明尼苏达36000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以负面形象看待自己的身体,女孩是同龄的男孩多出3倍。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