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性
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
前言:从2005年开始,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国
家开始了全方面的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的整体的专业技能必然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从来都存在着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却严重忽略实践专业能力的问题,传统师范生的培养成果在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浪潮下,弊端正在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而且,新时代的要求下,教育事业同样也面临着全面改革,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标准与要求,导致了新时代下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变化。这两大方面的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专业的师范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都不能表现出合格的专业能力,难以完全满足其所在单位单位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范生便成为了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而实践能力是师范生整体专业能力最核心的部分,故而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养成对于自身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与顺应新时代下教育改革浪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也就使得我国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文化相应的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了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教育事业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提出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专业化。
(一)研究背景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对于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进行结构方面整体的调整,使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之间要相互联系,课程的组织模式需要展现出综合的特性而非原本的单一性,它更强调不同的学科之间内容方面的联系。例如,政治课上‘只闻政治不闻史地’的传统课程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是经常会出现政治课上有相当大部分时间出现史地政学科混杂讲授的局面。知识的穿插综合恰好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力推行的一种授课方向,更是未来课堂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当下,不仅仅只是教授模式内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队伍也由此相应的产生了巨变,主要就是教师队伍愈加专业化。《学会生存》中对新时代教师有一种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
Ⅷ—第 1 页 (共 17 页)
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
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1]怎样才算是更加专业的教师,有了新的认定。其一就是身份从原来的主导者变为了参与者、引导者。专业能力方面更专业化的教师不再只要其一次性拥有多少专业文化知识,更要他有专业素养持续发展的潜力,还需要能将知识化为智慧,将理论能够转为能力。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再只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性格,能力等等。
这样的课程教学与教师队伍形象从现在看虽然可以说是定为未来教育事业中新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但其实当下已经有很多地方在实施了。然而,实际效果却是差强人意。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必要性
新旧教育时代的交替,身在其中的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方面因为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也是情有可原的。应对方法除了要求在职教师们及时更新并且提高自己专业能力以外,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师范生,因为未来,他们是教师团队的主力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新时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而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从来都是偏重理论忽略实践,可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是否具备良好教育素质的标志。故而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以前还是未来,都会是培养专业教师接班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顺应当下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潮流的必然选择。
虽然从上述事实中提到的注重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但是做好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还有其他更多具体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师范生本身方面,拥有了较高的实践能力,自然会使自身专业能力整体提高,无论是否会从事教育事业,在众多竞争者中,其竞争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可以轻易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提高自身的就业几率;其次是高校方面,可以向社会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顺利完成其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最后是社会层面,教师团队进入更多
[1]韦钰.《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Ⅷ—第 2 页 (共 17 页)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概述
品德高尚、素质优秀、专业过硬、有创新精神和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会更快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度过现在的改革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发展。而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它的良好运行势必会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注入的持久动力。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概述
在当下教育改革发展过渡的特殊时期,可见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意义重大并且迫不及待。但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虽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师范教育中的一大弊病,可是导致在当下教育过渡时期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的不足,却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传统师范生培养方面的原因。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新时代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与标准都有所改变。所以要想更好的探究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问题还需要首先重新全面的了解新时代下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情况,明确不同时期师范生实践能力发生的变化,由此来为更好培养新型师范生确定正确目标。
(一)实践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人的能力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我们也叫智力,它是能力中特别重要却也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如美术中的视觉表象能力等。这两项能力在人们从事相关的专业性行为时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整体能力提升方面,二者的发展也是平行进行并且相互促进的。
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中,专业的实践能力是核心。而就概念而言,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将学的知识用于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到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现在普遍认为是由多项能力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这个能力体系由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部分构成,呈现出“金字塔”状的层次结构,基础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也
Ⅷ—第 3 页 (共 17 页)
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
是师范生必备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处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1]
在传统的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中,创新实践能力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没有被强调过的。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因为需要科研会对其创新实践能力有所要求以外,占教师队伍大比例的中小学教师以往的主要职责是教授知识,所以其创新实践能力基本上是不被要求的。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下,无论是要求教师课程呈现综合性还是教师身份转化等方面都是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这一方面考核内容的加入自然会使得许多已经在职多年的教师和正在接受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师范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呈现出严重不足,这算是新时代实践能力标准改变造成的原因。但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所运用的老式的师范生培养的模式才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部分。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现状
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专业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具体内容涉及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有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更新以及自身教学活动意识的增强等。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应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增长上,还应体现在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信念的培养上。因此,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
1.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一般是师范生在校期间进行。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会进行一部分基本师范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校组织的师范生微格教学或者进入中小学进行观摩教学的活动。但教育实习在这方面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说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就是师
[1]吴波,柳和生.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探索[J].教育探索,2012
Ⅷ—第 4 页 (共 17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