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前后比
269014171.doc
图八、双极化天线
表明了天线对后瓣抑制的好坏。选用前后比低的天线,天线的后瓣有可能产生越区覆盖,导致切换关系混乱,产生掉话。一般在25-30dB之间,应优先选用前后比为30的天线。
图九、天线的前后比
-9-
第3章 天线工程参数
3.1 天线方位角
WCDMA系统频率复用系数为1。在无线接入系统中,天线的辐射模式在提高移动通信系统容量上扮演重要角色。扇化小区使用定向天线,即只覆盖一个扇化小区的部分方向,从而减少共道干扰,因此增加系统容量。
理想三扇区的小区使用120°辐射模式的天线,就可以只接收到原1/3的小区信号,从而干扰减少2/3,这样扇区的增益为3,容量也相应的增加三倍。这只是理想状态下,实际天线的辐射模式。实际上各个天线的辐射模式有一定的重叠,干扰不会减少三倍 扇化增益表示为:
?=Sn????1??omni????1??sector?
Sn扇化小区数
?omni全向小区干扰因子
?sector扇区小区干扰因子
三扇区的扇化增益为2.6。扇化小区中一个扇区的射频信道容量大约为全向小区容量的80%。 在WCDMA规划中,常见的站型是S111三扇区基站。如果使用定向双极化天线进行小区扇化,一个基站就有三根天线,分别面向三个不同方向。如果使用定向单极化天线进行小区扇化,就会用到六根天线,其中每二根天线为一组分别面向三个不同方向;一组中只有一根天线发射信号,二根天线同时作为接收天线。由于定向单极化天线安装空间占用空间,市区空间受限制我们通常选用定向双极化天线。
3.2 天线高度
在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功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可以归纳为两类: ? ?
发射端和接收端参数 地形、地物干扰
发射端和接收端参数包括了:发射功率、天线增益、馈线损耗、天线高度、工作频率,以及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距离。而地形、地物干扰就是考虑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地形的起伏和地物的遮挡。所有传播模型都于接收和发射天线的高度相关,因此天线的高度对路损有重要的影响。
-10-
269014171.doc
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覆盖距离可以近似表示为:
?PtD???P?r????14?hrht?12[GrGt]14?L??14
Pr接收功率;
Pt发射功率; hr接收端天线高度;
ht发射端天线高度; Gr接收天线增益;
Gt发射天线增益;
L?路损矫正因子;
在接收机和发射机的参数一定的情况下,覆盖区与天线高度和增益成正比。
3.3 天线下倾
通过天线下倾使天线主瓣倾斜一定角度减小到达相邻站点的功率电平,即减少干扰。 实际上,天线下倾角取值与天线高度、覆盖半径、天线垂直波瓣、电子下倾角参数直接相关。在覆盖半径一定的情况下,天线越高需要的下倾角越大;反之,如果天线高度一定,覆盖半径越小天线下倾角越大。
在基站密集的城区,相互之间很容易形成干扰,为了使大部分能量都能辐射在覆盖区内,减少对相邻小区的干扰,设置天线的初始下倾角时,应使天线的主瓣上面的半功率点对准覆盖区的边缘,计算公式如下:
α= arctg(2H/L)×(180/π)+(β/2)–γe
在郊区、农村、公路、海面等,为了让覆盖尽量远,可以减少初始下倾角,使主瓣的最大增益点对准覆盖区的边缘,下倾角的计算公式如下: α= arctg(H/L) ×(180/π)+(β/2)–γe 上面两个式子中,
α为天线的初始机械下倾角,单位为度;
H表示站点的有效高度,也就是天线挂高和周围覆盖区域平均高度之差,单位为米;
-11-
L表示该站点天线到本扇区需要覆盖边缘的距离,单位为米; β表示天线的垂直波瓣宽度,单位为度; γe表示天线电下倾的角度,单位为度。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