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煤化工专业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 14:18: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概况及优势

来源: 煤炭化工系 录入时间: 2009-3-18 (一)专业概况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高职学历学生,目前本专业有三年制与五年制高职层次学生900多人,该专业目前为我院的重点专业。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技能多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面向煤化工行业经济发展的、牢固掌握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经过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和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从事煤化工专业的生产操作、设计开发、调优、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学生毕业后可在煤质化验、选煤、焦化、煤化工等多个专业领域工作。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副教授6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3名,实验师1名,工程师2名,助讲及助理实验师6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1名,5人正读硕士研究生, 1名攻读博士学位,80%专业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资格;40岁以下教师10人,青年教师总占数的50%;高级、中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70%;专业教师中有工程师及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人数达13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5% 。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另外,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电工学、金属工艺、工程制图、化工机械)教师5名。 本专业从9个选煤、焦化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工程师12名,担任兼职教师,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指导工作。

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3名。其中5名教师为山西省煤炭科技专家。 本专业适应了煤化工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特别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2004 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充实了专业教学内容,以此指导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校内实训基地也得到不断完善,该专业在几年高职教育的改革实践中边探索边总结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三年教师撰写的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论文26余篇;国际论文4篇,并均被SCI收录;撰写教改论文4篇;编写高职教材5部,其中担任主编的教材4部,一部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专业自1988年开办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1700多名“功底深、上手快、能力强、素质高”的中、高级技能性人才,遍布全省各大煤炭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岗位。学院改制以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专业优势

1.区域优势:山西新型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必然拉动对高技能煤化工人才的需求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大力发展洗煤、型煤,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的程度;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思想,山西煤炭工业深加工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煤化工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带动对高技能煤化工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建立以“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为龙头,选煤技术、煤质分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正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充分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

2.专业定位科学,方向明确,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始终坚持为煤矿和煤炭行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贴近实际,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体现实用,构建技能型人才质量的新规范”的基础上,突出“应用”,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课程结构调整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训练课”的新课程体系。职业基础课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为核心,突出基础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职业技术课以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为目的,重在岗位平台课程建设,增强专业的扩展性及多向适应性;技能训练课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及国家对相关职业准入制度要求进行专门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与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均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执业资格证书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大幅提高,该专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公共课教学改变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开放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与实践教学的知识性。 在专业课教学中,直接给出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减少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大专业技术的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融合。 (1)教学模式、课程方案改革|

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它对培养质量和专业适应性影响非常大,因此专业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构建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改进教学内容上。具体做法包括:

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方案的整体改革

本专业的特点是:专业发展快,覆盖面较宽,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工作岗位集中等。通过分析比较认为,本专业整体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进行职业分析,确定煤炭综合利用企业的岗位为主要岗位,筛选重要技能,以重点技能培养为主,兼顾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分析的过程是:成立由煤化工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各岗位技能分析→重要专项技能筛选→知识技能整合→确定培养方案→安排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教学中注重改进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很快就能进入角色,逐渐体现工学结合。

几年来,随着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针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强了CAD制图、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过程、生产运营与维护、生产技术管理及煤化工环保等教学内容。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②校企互动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完成了整体教学改革方案后,对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寻求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到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听取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然后收集汇总各种意见后,按照行业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使培养方案保持更新和持续改进,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得到行业的认可,按照任务驱动的模式来办学。 ③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本专业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欠缺,以前的教学组织大部分按照学科式的教育模式进行,与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不相称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措施,派遣教师尤其是青年轻教师到生产一线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加强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职工培训,督促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准备培训内容,提高实际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利用科技服务督促专业能力的提高,在服务企业中得到锻炼。在项目实施中,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增强,整体师资

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许多专业教师正在成长为煤化工专家。 (2)科目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设置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总体上分成五部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训练,选修课。在进度安排上,素质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平行进行。整套教学计划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40%以上,形成了以煤化工行业实际需要为目标,以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本专业的教师积极贯彻学院的有关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部分课程实行了“教考”分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转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购买公开发行的优秀教学课件或资料库;二是鼓励教师研制开发高质量、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80%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专业教师经常进行企业调研,专业带头人每年参加全国的煤化工信息网学术年会和山西煤化工行业协会,及时了解最新行业动态,根据企业、行业的最新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充分体现项目导向的理念。 |

4.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形式创新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是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煤炭化工系主体专业,推行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几乎99%的高职毕业生,都获得“煤质化验工”与“跳汰选煤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5.师资力量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专业采取相应的措施:(1)凡分配或调入的青年教师,在任课以前必须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一年方能任课。(2)定期派遣教师到基层企业实践锻炼,进一步熟悉了解基层生产工艺与生产管理及技术技能应用情况。(3)凡具有讲师以上(含讲师)教学职称的教师,都要参加省劳动厅每年组织的工种技能考试,取得《工种技能资格证书》。(4)具有讲师以上(含讲师)教学职称的教师或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青年教师,都要参加每年职业技能鉴定站举行的考评员培训,使每人都具有考评员资格。(5)青年教师下派挂职锻炼累计几年后,依据现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可申报企业工程师认定,获得工程师资格。 另外,先后在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化工农药厂、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屯兰矿选煤厂、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焦化厂、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西山万隆镀业分公司、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镇城底矿选煤厂、霍州中冶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市东盛焦化煤气有限公司、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九大企业,聘任有现场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有效地增强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实力。

6.实训教学体系完善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从实践教学的组织体系、教学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开展实践教学的组织体系创新,建立了煤的工业分析实验室、天平室、煤的干馏实验室。通过产学合作,先后与山西古交金业集团、太原煤气化焦化厂、孝义楼东俊安集团、恒富集团焦化厂、孝义市卫鸿高硫机焦有限公司、孝义市星晨煤化有限公司、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离石大土河煤焦集团、霍州白龙选煤厂、吕梁地区金晖集团、古交屯兰选煤厂、孝义市洗煤厂、山西新高煤焦有限责任公司、汾西曙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崔家沟洗煤厂等十四家煤炭加工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及实训基地,通过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商讨座谈等形式,达成了①企业从地域及职工子女中招收员工,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②学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据今后工种的需要,可侧重对部分学生因材施教,可开展讲座、选修、课外辅导等形式,重点讲授相关课程,从而满足不同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要;③企业尽量满足学校实训基地的效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生产场所,并多为学校提供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④为了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素质,企业每年输送一批职工,到学校接受技术培训;⑤欢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教师,多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意见,逐渐形成了实验室、实习工厂、校外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实施“素质教育”工程

专业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坚持“一条主线”的工作原则。把大学生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并不断向纵深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确立“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一是突出德育首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强化能力本位,着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三是注重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四是确立身心素质的重要地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塑造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强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四个结合”。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努力形成“与企业、社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技推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工作格局。

搜索更多关于: 煤化工专业 的文档
煤化工专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owg34kxsn3pit985vk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