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时作业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8:00: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五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解析]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无论初级消费者多少,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都是初级消费者的10%~20%。

2.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的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能量的关系为A≥B+C+D

[解析]

光能进入生态系统的

起点是生产者,所以确定A为生产者,则B、C、D为消费者

?A所固定的?能量表示流

项正

?→经该生态→C

确,D

系统的总能

A所固定的能量除项错误?量,A>B+流入下一营养级外,

C+D

还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中的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1 / 9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 ①是流入消费者的能量而非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只有10%~20%流向下一营养级,其余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中通过分解者的呼吸散失的较多。草→兔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兔同化量比草同化量表示。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B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①是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②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因次级消费者自身的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②>③+④。

5.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析]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2 / 9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在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离开了人的作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产者是整个系统的能量来源和物质来源,是主要成分,人和家禽、家畜都可以农作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是( A )

A.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D.甲→乙丙丁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所占的有机物量最多,应该属于生产者;乙与丙占的有机物量相近,二者之间不可能构成捕食关系,应该属于同一营养级;丁占的有机物量最少,应属于第三营养级。

8.(2017·东北师大附中)两位同学在观看有关恐龙的影片时,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也提出:“我体内的物质中也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你认为( D )

A.两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B.两同学的说法都不对 C.只有甲同学的说法有道理D.只有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解析] 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所以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最终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热能散失了,而热能是不能被生物体利用的能量,故甲同学的说法错误。物质是循环的,可重复利用的,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被反复利用,故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3 / 9

9.(2017·邯郸一中)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从麻风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B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A指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

[解析] 从图示看出,A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则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从麻风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

10.(2017·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代表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3×100% B.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

C.牛、羊同化的能量N5=牛、羊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适量放牧牛、羊会增大N2与N1的比值

[解析]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N5/N2×100%,A错误;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同化量=呼吸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量,C正确;适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片相互遮挡以及竞争而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现象,有利于草的生长,因此能增大其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大N2与N1的比值,D正确。

11.假设如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 )

A.等于10N C.少于10N

-1-2

B.少于10N D.多于10N 4 / 9

-1

-2

[解析] 由题干可获取的主要信息有:①该食物网中生产者(水稻)固定的总能量为N;②在该食物网中相邻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解答本题可先分析该食物网中共含哪几条食物链,再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取“极值”计算。由题中食物网可找出三条食物链:①水稻→人;②水稻→奶牛→人;③水稻→鸭子→人。若只有水稻→人一条食物链,则人获得能量最多为10N,但由图可知,水稻的总能量N还要传给鸭子和奶牛,人、鸭子、奶牛共得到水稻能量10N,人除了从水稻直接获得的能量,只能得到鸭子和奶牛能量的10%,故要少于10N。

12.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乙是对图甲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1

-1-1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解析] 结合图形分析知,b+c+d+e为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固定的能量),即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和d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在b或d中。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某农场中,由四个物种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该生态系统中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捕食和竞争__。在“玉米→牛→人”这条食物链中,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捕食__。如果牛食用玉米秸秆,鸡食用玉米籽粒,那么牛与鸡之间__无_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

(2)若该农场生产“绿色食品”,使人们能吃上放心的粮食、蛋、奶,可适当减少__化肥、农药__的使用,增施__动物、植物__形成的有机肥,对农业害虫实行__生物__防治。

111

(3)假如人的食物来自牛、来自鸡、来自玉米,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442

5 / 9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时作业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p52z53mfg9o8y29wt5t6vudb8bhn000zc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