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开题报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2:45: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分析范式。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见图2)

(图2)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3)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金碚(2003)认为,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bk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金碚进一步指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较优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比较优势的发挥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反过来竞争优势会强化比较优势。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两者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各国不同产业间的生产率比较,后者强调各国相同产业间的生产率比较。

第二、产业集群理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人们也开始发现,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往往是在同一区域内群居在一起。因此,产业竞争力与区域内产业集群因素的关系研究成为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安徽大学胡本田(2006)认为,产业集群能提高产业竞争力,主要是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竞争,集群内企业与政府、公共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规

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知识的溢出与学习效应和网络效应等。通过资源共享效应的发挥,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加强了区域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海宁经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推出相关对策,具体将从一下几个层面加以研究:

首先,通过相关资料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传统现有理论进行分析,并了解近几年来海宁经编产业的发展现状。

其次,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提出新的分析思路,以海宁经编产业的历史数据和舆论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海宁经编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

最后,对海宁经编产业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提出发展海宁经编产业的相关具体对策。

(二)研究方法

先通过对理论的研究,然后结合实际资料分析的方式,得出最后的对策结果。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第一,调查分析,对相关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调研,收集整理海宁经济现状的相关资料。第二,资料研究,对手头现有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第三,对策研究,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经编历史与现状资料的分析,提出具体对策。

(三)研究难点

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对资料去伪存真、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分析难度较高,对策的提出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和宏观分析能力以及对具体问题上的微观把握能力。

(四)预期目标

通过本人的调研和分析完成的这篇论文,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锻炼提高自己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结合当前海宁经编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年10月 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10年12月 下达任务书;

2010年12月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 2011年3月 上交论文初稿; 2011年4月 论文修改和完善; 2011年5月上、中旬 论文定稿、评审; 2011年5月下旬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Journal of Internaitonal Economics,Vol.48,p37-70,1999.

[2]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淞会版)2000. 02

[3] 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0. [4]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5] Andrea Boltho, Was Japan’s industrial policy successful?,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J],1985,9

[6] 盛世豪.产业竞争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7] 明娟,王子成.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N].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8]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64:280一284.

[9] 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 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

出版社,2002.

[1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2] 梁文玲,李鹏.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中国纺织企业升级战略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8(7):68-69

[13] 刘湘辉.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综述[M].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66-70.

[14] 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6盛世豪.产业竞争论[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6]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 宏观经济研究。2002,(5) [17]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18]厉无畏.王秀治产业竞争力论[J]上海经济.2001(11)

[19]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0]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8)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p6f16druz83hrt8bf1m52amw9lhr300889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