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教师活动: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通过设定底数a的不同值来观察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特征,归纳总结y=ax的图像与性质。
学生活动:上台演示,并汇报猜想结果。
6
教师活动;列表,让学生作答,教师给予强调和补充。为帮助学生记忆,用一句精彩的口诀结束性质的探究,即:左右无限上冲天,永与横轴不沾边;大1增,小1减,图像恒过(0,1)点。
(图二)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体验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较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四阶段:强化训练,加强掌握
教师活动:以y=2为例,让学生用单调性的定义加以证明; 学生活动:上台板眼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由初中的“看图说话”的水平,提升到高中的严格推理的层面上来。学习用做商法比较大小,为讲解指数大小比较问题做铺垫。
教师活动:强化指数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作答以下几道练习题。
练习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1) (5/3)-0.23 与(5/3)-0.25; (2) (0.7)2.5与(0.7)3 。 方法指导:同底指数不同,构造指数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
(3)(4/5)2/3与(5/6)2/3; (4)(-2.0)3/7与(-2.1)3/7
方法指导:底不同但指数相同,结合函数图像进行比较。(4)“-”是学生的易错易混点。 (5)(0.3)-3与(2.3)2/3; (6)1.60.3与0.83.1。
方法指导: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采用①估算(与常见数值比较如(6))②中间量如(5)(10/3)3〔(10/3)2/3或(2.3)3〕(2.3)2/3。 〖设计意图〗
7
x
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建立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图像的能力,强化指数大小比较方法。 第五阶段:归纳总结,拓展深化
教师活动:请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上谈谈对这一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1)知识上: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及其应用,要抓住两种情况下即底数a>1 和1>a>0时函数图像的不同特征和性质。
(2)方法上:经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从观察中获得总结归纳知识,同时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和和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作答。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进而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完成学案P1/题型1及教材课后题。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重温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里,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处理数学中指数的习题,达到巩固知识、深化概念和性质的效果。 (二)板书设计
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概念 例1: 2.指数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例2: (2)值域 (3)单调性 (4)奇偶性 例3: (5)定点 投影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