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物理学科特点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承德市双桥区翠桥学校 代洪瑾
摘要: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中,只有把握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观察和实验的必要性、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性,不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这样才能把科学方法教育科学化、艺术化。 关键词:把握特点 科学方法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缺少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要教好物理这门科学,仅有较高的物理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特点,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才能高质量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即所谓“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那么教学需把握哪些特点,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下面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说一说这个问题。
一、科学方法教育要把握知识的科学性
物理知识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严密的科学性,一个物理名词,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都要讲究确切,否则表达的意义将不同。
1
如:“物质的密度”不应说成“物体的密度”;“重力”不能说成“地球的吸引力”;“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电场”而不能说成“电荷的周围空间叫电场”等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切入点,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概念的微小区别不致于模棱两可。当然,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加深和不断扩大的过程,不应片面追求科学性,而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断完善。
二、科学方法教育要把握知识的逻辑性
知识本身有其严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所以讲授知识要层次分明,顺序合理、有理有据,注重各阶段的知识与环节知识的联系,否则主次不分,知识结构混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分不清实质。如:从逻辑角度来说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把“电流与电阻成反比”说成“电阻与电流成反比”,这样它们强调重点则有了明显区别。
三、科学方法教育要把握观察和实验的必要性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必要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另外,有些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可增强他们的
2
分析问题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也是培养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认真完成每一个分组实验以外,还应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接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盛水的盆中,让学生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从而初步体验物体排水多少与浮力的关系。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规律。
四、科学方法教育要把握知识掌握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知识数量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这就要求教育应培养出与其相适应的有较高素质的高能力的大批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科技高速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那种在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不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旧式教法,已经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大多会是高分低能。同时“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必须转变。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它补充资料,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等方式学习。开
3
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要认识到掌握了知识只是提高能力的必要的基础,并不代表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进行培养,而能力的发展又是迅速准确掌握和发展科学知识的条件和手段,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五、科学方法教育要把握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结合性 同一班级的学生虽有许多共同点,但各人的知识基础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习惯却各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到差异因材施教;既要着眼于大多数学生,又要做好个别学生的指导,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对学生不应采取削长补短、遏制兴趣的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而应爱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总之,教学过程的特点很多,如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的相结合,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识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结合等等,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探讨,不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这样才能把教学科学化、艺术化,教好我们所教的学科。
4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