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天镇三中:范海 (一)概述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那本节内容则更起到了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高中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胶体、溶液、浊液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分类法了解分散系概念,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
(4)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分类方法对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掌握常见的分类方法及其分类的原理,利用分类方法较系统的对已经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整理归纳,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新的物质类别和化学反应类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2)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胶体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教学目标,本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课采用了演示实验、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泥浆水、FeCl饱和溶液、CuSO溶液 34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面对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如何快速找出一盒牛奶,为何能快速找出牛奶,
[讨论回答] 东西都是归类摆放的。 [展示] 图书馆里一排排整齐的书架。
[提问] 如何快速地从图书馆里的许许多多书籍中找到需要的书呢, [讨论回答] 按分类目录寻找。
[过渡] 分类方法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我们的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板书](章节标题)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情景设置] 试想想,没有分类的世界的模样会怎样,
[讲解]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点评过渡] 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具体操作: (1)组内合作学习:
教师发放信息反馈收集卡,各合作学习小组开始活动,组长负责将组内合作学习的成果记录在信息反馈收集卡上。
(2)班内合作学习
教师将各小组记录合作学习成果的反馈记录卡收集起来,并用实物投影仪开展班内合作交流。不同小组的反馈结果不一样,如:以物质的组成角度分类、元素化
合价的角度分类、物质所含微粒的角度分类、物质的颜色角度分类、物质的溶解性角度分类等。
(3)活动评价
开展班内合作交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别字等),并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采用A、B、C、D四个等级),整理后归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归纳与整理]
有了分类的标准后,同类的事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未知的知识,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能找到变化的规律。 [板书] 2.分类的方法
(1)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展示] 物质的树状分类图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点评] 树状分类法的分类原则: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
[板书](2)交叉分类法
练习: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NaCO 钠盐 HSO 含氧酸 2324 NaSO 钾盐 HCl 无氧酸 24 KSO 碳酸盐 HNO 一元酸 243
KCO 硫酸盐 HS 二元酸 232
[点评] 交叉分类法:物质类别之间有部分交叉。 例:NaCO 23 钾盐 这是交叉分类法吗,(伪交叉) KSO钠盐 24
[总结] 没有绝对严密的分类,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本来就是不断更新的,我们往往选择一种有利于我们研究物质的方法来分,分类不是目的,而是归类系统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分类是为了更系统的研究物质,对其加深了解。 [小结] 分类一般步骤:确定分类标准 ? 选择分类方法 ? 得出正确的分类 分类的一般原则:行之有效,简单易行。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化学研究而言,便于了解各类物质的共性和各类反应的本质;对于工作和生活而言,则提供便利,实现高效。
,实践活动,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3、以钙和碳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转化关系,思考归类并图示单质、酸、碱、盐及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通过实践活动3深刻体验归类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运用,比较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
[回顾与总结]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 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