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善和交通规则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起到了反向作用,不同程度刺激、加剧了社会不遵守规则。
6.四年前薛女士的母亲住院,委托薛女士的丈夫去邮储银行改密码。但老太太记得不是很清楚,女婿改了几次都没成功,账户还被冻结了。银行说需要先挂失,等7天后由本人来重置密码、解锁账户。
可是过了不到一个星期,老太太就去世了。等忙完一切再去银行重置密码,对方说不是本人就不可以。薛女士解释了半天,还出示了母亲的死亡证明,也没有用。
“银行表示,我必须出具自己是母亲唯一继承人的公证证明,”薛女士说。这就意味着她得挨个证明母亲的父母和她的父亲已经去世、自己是独生子女。“这其实很麻烦,尤其是我拿不出什么材料能证明外公外婆已经不在了。怎么办呢?银行就说,你去法院告吧。我和老公都是律师,也明白起诉可能是最快的解决办法了。”
经过庭外调解,银行最终给薛女士重置了密码。这在她看来是一种“责任转移”,走了法院这一步,银行就能免去担责的风险。“比如以后万一出什么问题,银行可以说‘是法院同意我改密码的’。”薛女士并不想诟病银行的死板,她认为制度是该遵守的,但怎么制定全面、合理、可操作的制度是关键。
公共生活规则,自然需要公众认同。换言之,公民规则意识养成,有赖公共规则民主商定。当规则与多数人无关时,权利意识与规则意识必然无从谈起。以一些地方禁放烟花爆竹等观赏性立规说事,因为规则制定疏于公众参与,缺乏民意基础,结果自然难遁落空。近年高层推进“开门立法”,便是扩大公众参与制定规则,特别是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应广泛征求民意、集中民智,这样规则才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7.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分享出行的“共享单车”网络线下服务,只要下载一个APP,就能通过GPS定位找到身边最近的那辆“共享单车”,然后扫一下车上的二维码,花1元钱可以骑行半个小时,用完之后只要放在街头,会有下一个用户通过APP来寻找、使用。但是,在受到热捧的时候,“共享单车”也遭遇了不文明“围剿”:有的用户把自行车放到了自家的小区过道里,有的锁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有的放到人迹罕至的草丛中,还有的更恶劣,直接破坏二维码让别人无码可扫……
这样一个原本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效率的创业项目在公众不讲规则、无序利用的破坏下遭遇滑铁卢。我们在推广共享经济模式与公共服务时,不仅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还需要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信任、规则与秩序。当现实已经来到陌生人社会时,我们要吃陌生人做的饭,允许陌生人进入自己的生活领域提供服务,像“共享单车”这样的共享模式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公共服务领域都更加普遍与被需求。但这种共享模式的前提是每个个体,至少是大多数的个体能够遵守基本的规则。从长远来说,只有遵守规则,自己和群体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如果每个个体或者大多数个体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想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共享经济与公共服务都将如无源之水,最终大家都不会受益。而这种理念与意识正是目前我们所缺乏的。
在乌鲁木齐,一家餐饮店老板看到等候公交车的人们等候时间较长,没地方坐下休息,主动为自家小店附近公交车站摆放小坐椅,却遇到了尴尬事:7把小坐椅仅仅摆放7个小时后,就“人间蒸发”了。无独有偶。在深圳,地铁集团免费借给乘客使用的“红雨伞”也遭遇了好借难还的尴尬:一年来,共借
第 5 页 共 11 页
给市民2000多把雨伞,只有70把还了回来。发生在不同地域的两起不同事例,却有着相同的本质——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导致有限的公益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难以最大效用地为公众服务。
美国著名学者哈丁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块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上,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放养尽可能多的牲畜,过度放牧最终会使牧场无法供养任何一头牲畜。在公交车站这个陌生人共处的公共空间,这7把没有明确产权归属的小坐椅就成了牧场上的“牧草”;在缺乏监督和惩罚手段的条件下,小坐椅成了“顺手牵羊”的对象,成了不占白不占的便宜。
不论是“四下无人”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是“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偏执情绪,7把小坐椅“不翼而飞”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行为动机。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解体,现代的契约社会尚未形成的时代背景下,7把小坐椅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生态和社会文明的一张试纸。
8.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规则意识。孔子主张,通过“礼”协调自然、社会、个人及相互间的关系。《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意思是说,“礼”是自然万物有序共存的保障,是人们应共同遵守的规则。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殷商和西周都沿袭了前朝的礼制,所以才能繁荣发展。
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到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战乱频仍,原因就在于“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周游列国,整理、传播和颂扬周礼,意图通过倡导“礼”来重建社会规则和秩序,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抱负。孔子常常告诫弟子,要“克己复礼”,他称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达到了遵循规则乃至习以为常的自觉境界,享受着守法的自由。
“礼”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规则意识的文化基础。孟子直言“无规矩,不成方圆”,强调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孔孟之外,诸子百家对规则意识也都有论述。老子《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释了自然的规律和天地的法则,表明自然及社会都有其规则可循。《韩非子》中“言无二贵,法无两适”,突出了规则的一致性。可以说,从儒家孔孟的“礼”,到道家老庄的“道”,再到法家韩非子的“法”,都蕴含着丰富的“规则”意识,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与价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源于古希腊的契约精神是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并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价值取向。
古希腊海洋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为保证公平交易,自然要订立契约来规制双方,契约精神也随之在西方文化中生根发芽。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契约理论更趋繁荣。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社会契约理念的引领下,每个人都要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从规范框架下的被动守信逐渐养成无外部约束下的自觉诚信。
在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但它们始终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共同的信仰与价值追求。
第 6 页 共 11 页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2”最后一句说“这正是大多数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时的目标”。请指明这个“目标”的含义及如何实现目标。(15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二)阅读“给定资料3、4”,概括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作简要说明。(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三)“给定资料7”中,“共享单车”网络线下服务遭遇了不文明“围剿”。假如你是一个媒体人,请撰写一则短评,呼吁市民树立规则意识,遵守社会规则。(25分)
要求:内容具体,切合题意;语言得体,有感染力;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材料1”指出,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达到了遵循规则乃至习以为常的自觉境界,享受着守法的自由。请围绕“给定资料”的主题,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第 7 页 共 11 页
展鸿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试卷 《申论》模拟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给定资料2”最后一句说“这正是大多数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时的目标”。请指明这个“目标”的含义及如何实现目标。(15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说明“目标”的含义,并分析如何实现目标。重点句是“给定资料2”的最后一句,答题范围在“给定资料2”。重点阅读资料2的最后一段,把握段落的大意。“这正是大多数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时的目标”,前面谈到了“……以至于进入一个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就成了人们习以为常,可以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事。一旦达到了这种境界……”,都在强调“境界”,因此“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就是前文的内容。而前面强调的都是“规则意识”,并且说“规则意识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还说“但关于规则的知识,还只是规则意识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有没有遵守规则的意愿和习惯。”因此,只有懂得规则的知识,并有遵循规则的意愿,同时还要将其养成习惯,才能达到前文所说的“境界”,也就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参考答案】
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是达到一种人们可以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去遵循规则的境界。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社会公众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一方面要普及规则知识,使现代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公众也要有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并在此基础上自觉训练、反思总结、提高修养、养成习惯。(138字)
(二)阅读“给定资料3、4”,概括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答题思路】
本题为典型的归纳概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3、4”概括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给定资料3”的第一句“在我国,现代规则意识的培育、素质的养成,正面临许多特殊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很快”,说明资料从一开始就在讲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原因。资料3中,只要在阅读时找准关键词,一层一层往下找即可。从资料3第一段中“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很快”“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规则却并不熟悉”“一时不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所要求的新规则的情况”就可以概括出“现代化进程快,公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规则”。第二段“建立在等级制度和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礼制和礼数,在近代以来已经被时代的变迁冲击得所剩无几了”就可以概括为“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社会的礼制和礼数(或规矩)被冲击”。第三段前面部分也是在讲现代化进程带来的规则的变化,后面部分提到“市场改革初期,合理不合法的状况非常普遍。一批擅长超越规则的‘能人’应运而起”,
第 8 页 共 1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