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你能说出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吗? 探究新知
1.下列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x+3>6(2)2x<8(3)x-2>0 巩固新知 1.判断
ab?33(3)∵a0∴a>0(5)∵-a<0∴a<3 (1)∵a
aa?2.填空:(1)∵2a>3a∴a是 数(2)∵32∴a是 数(3)∵ax1∴a是 数
3.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说出a与b的不等关系,并说明是根据不等式哪一条性质。
ab?33(3)-4a>-4b (1)a-3>b-3(2)
总结归纳: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应强调两点:
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不同之处;2、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应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20页习题9.1第4、5题
9.1.2不等式的性质(二)
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不等式性质1\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2、学会运用类比思想来解不等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言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不等式性质1”正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难点:根据“不等式性质1”正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小希就读的学校上午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是8点开始.小希家距学校有2千米,而他的步行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那么,小希上午几点从家里出发才能保证不迟到? 若设小希上午x点从家里出发才能不迟到,则x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你会解这个不等式吗?请说说解的过程. 你能把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
探究新知分组探讨:对上述三个问题,你是如何考虑的?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派代表发主。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x应满足的关系是:
x?15≤8
111147根据“不等式性质1”,在不等式的两边减去5,得:x+5-5≤8-5,即x≤5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49
4我们在表示5的点上画实心圆点,意思是取值范围包括这个数。
7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3x<2x+1(2)3-5x≥4-6x 师生共同探讨后得出:上述求解过程相当于由3x<
2x+1,得3x-2x<1;由3-5x≥4-6x,得-5x+6x≥4-3.这类似于解方程中的“移项”.可见,解不等式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最后由教师完整地板书解题过程. 巩固新知
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x+5>-1(2)4x<3x-5(3)8x-2<7x+3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1)x与3的和不小于6;(2)y与1的差不大于0. 解决问题
1、某容器呈长方体形状,长5cm,宽3cm,高10cm.容器内原有水的高度为3cm。现准备继续向它注水.用Vcm,示新注入水的体积,写出V的取值范围。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着怎样的大小关系?
总结归纳: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是可以用不等式的知识去解决的。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20页习题9.1第6题
9.1.2不等式的性质(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感知不等式和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体会其中渗透的类比思想;
3、让学生在分组活动和班级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并准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难点:熟练并准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地庆典活动需燃放某种礼花弹.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燃放者在点燃导火索后于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已知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02m/s,人离开的速度是4m/s,导火索的长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你会运用已学知识解这个不等式吗?请你说说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 探究新知
1、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2、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2(1)3x≤50 (2)-4x<3 (3)7-3x≤10(4)2x-3<3x+1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请4名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同学组内相互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点评板演情况.教师作总结讲评并示范解题格式.
3、教师提问:从以上的求解过程中,你比较出它与解方程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体会不等式和方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