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大学蒋文华老师的《用博弈的思维看世界》第一讲
学后感
有这么一个平台叫做中国大学MOOC,其本质我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网上学校。我是大二的时候就接触了这个平台,但是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却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大学的课程还有一年就全部结束,课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心也慢慢的静了下来,再次浏览这个平台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浙江大学蒋文华教授讲的这个《博弈论基础》,不正是马老师现在给我们上的博弈论的基础课吗?我就慢慢的来看一下,来学习一下。
博弈论,何为博弈。博就是博览全局,弈就是对弈,下棋。博弈就成了博览全局谋定而后动。现在的博弈,书上给的是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并基于直接作用的环境,参与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采取自己的措施(或策略),让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蒋文华老师以一个小故事开始讲课。故事大概是:有两个人去打猎,路上遇到一头的狮子,其中一个人卸掉自己全身的装备,就开始跑了起来,另一个人就很纳闷就喊“你可以跑过狮子吗?”那个人就说“何必胜过狮子,胜过你就可以了”。这里就存在了博弈的思想,我想到了博弈博弈,首先你必须明白和谁博弈才能得到收益的最大化,卸掉全身装备的猎人就相当聪明的想到了谁是他的对手。写到这我想到了一个疑问:蒙牛奶业和伊利奶业势不两立,互相竞争市场份额。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或者是有轻微的,不想他们之间的势不两立)和光明奶业竞争呢?其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什么牛根生与伊利之间的私人恩怨,争夺市场分割等等。
上面的小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博弈的话参与者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呢?反过来我想了一想,如果,我是说如果那头狮子明眼上看去其实是徒有其表,是一只没有威胁力的狮子那么。两个猎人之间获得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就是联手干掉狮子。再如果,这两个人遇到狮子的时候每个人选择了一个不同的方向去跑,或许这两个猎人都不会被狮子追上吃掉。所以,在博弈中,参与者不仅仅有竞争关系,也会存在着合作关系,就看怎么去看待遇到的问题。
课上蒋文华教授让听课的学生玩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大概:每人选一个1到100的自然数整数,然后将各个选的数字相加,最后求出平均数,选数最接近所得平均数的一半者获胜)。这个游戏看似很简单,但当我仔细思考的话,我想到,那这个数岂不是越小越好吗?但小的话就一定好吗?假定有100个学生,每个人都想着获胜,那么所写的数就不会是50以上的数,若是平均数是50那获胜的事25左右的数。但现在人人都会这么去思考,所以想获胜就该是12,进而又推算出想获胜就因该是6??。其实,这道题是没有什么固定答案的。我想这道小题只是来引导我们要具有博弈的思维,也就是换位思考。站到你竞争者的立场想一想,他会怎么想。在这里,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囚徒困境),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目前我看出的区别在于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以及对人性剖析。想要做到高人一筹,那么就要换位思考,知道别人会怎么去做,就如古语说的一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存在这样的博弈: ①合作博弈。 ②非合作博弈。
如果两个囚徒存在①中合作关系,既双方有一个约束条件,如:让双方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的难题将轻而易举的解决。但是,事实上两个囚徒之间是非合作博弈。
进而我又联想到两个囚徒之间是一种静态的博弈既同时选择是否指证对方或者是彼此之间的选择不再同一时间但却是相互不知道。
说道静态的博弈那么就可以联想到动态的博弈。动态的博弈简言之就是博弈的一方可以看到对手选择的策略,并后制定自己的策略。用古语说就是“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动”
紧接着又出现一个罗森塞蜈蚣博弈问题(如图1示),这个问题简言之就是相信彼此,在此基础上,游戏一直坚持下去两个人得到的收益越多,但是在实验
中,坚持到最后的人仅仅只有2%。这个问题告诉我一个什么事儿呢,
让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如果别人因为“你傻”而更乐意和你合作,哪为
图1 什么不去做呢?
那么博弈之中什么是比较重要的呢?上面我已经提到过猎人与狮子的问题,在我看来在博弈之中选对对手或者衍生为市场比自己选择的策略稍加重要一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股市和楼市一样,十年前的两个市场和现在的两个市场比较就可以轻易的看出选对市场的重要性(如表1)。 股市(2004年) 最高指数1383.02 股市(2014年) 最高指数3234.68 股市上升倍数 约2.33倍 房市(2004北京) 3000~6000RMB/m2 房市(2014北京) 32000~40000RMB/m2 房市上升倍数 大约10倍 (表1) 在现实中的博弈,其实在博弈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彼此的博弈。阿里巴巴集团造就了一个日本的首富,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孙正义成为获益者,并不是运气而是他具有目光,高人一筹。
在国内人看来博弈的存在就是为了分一个输赢,分一个高低,但在国外人看来更加重要的却是博弈之中自己所获得的乐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外有人这么看)。看过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的同胞,或许记得一位意大利选手安德烈,他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李云龙哭泣(李云龙错觉上自己会输),安德烈会因为李云龙的执着于胜利而感动,但当结果是李云龙胜出的时候安德烈由衷的祝贺李云龙胜出。这就是彼此间的心态不同,也就反应在了博弈之中各自的反应。
那么博弈论为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呢?有句老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解了简单的博弈论后,这句话现在就可以改为“当局者清,旁观者更清”。学习博弈论可以让我们遇到问题后做出更有利的选择,做出更快的反应,理解历史与现实,预测未来的发展,并可以提出博弈中更加合理的规则(制度)的建议。
博弈论的最初探索有:
①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②伯川德模型: 假设为:
(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③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假设厂商1先决定它的产量,然后厂商2知道厂商1的产量后再作出它的产量决策。
因此,在确定自己产量时,厂商1必须考虑厂商2将如何作出反应。 其他假设与古诺模型相同。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位天才纳什,纳什均衡理论相信在每位导师讲述经济类的课程时都会提一提。我看过写实记录纳什的电影《美丽心灵》,看到其中的种种不仅仅是替他感到惋惜,而是惊叹于他取得伟大成就。
最后,我感觉到学习博弈论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让我们更好地和别人进行合作,更加理智的选择对手市场,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润。
西山老妖嗯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