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易混点19、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错因归纳:对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区分不清。 释疑解惑 项计划经济体制 目 ①解放和发展 ,加速现代化建设 ①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 薄背弱 景 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特① 单一一公有制 ②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点 ② 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基础性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影步 ,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响 的提高 对点突破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4.(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5.(2018·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6. (2017年北京卷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7.(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
2
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8.(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9.(2013·山东基能·29)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10.(2012·全国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模拟突破
1.(2019·湖北孝感考前预测题)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8·河北张家口调研考试题)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
3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A.“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 B.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这种新的组织实际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3.(2019·广东梅州模拟)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 B.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C.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 D.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
4.(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5.(2019·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6.(2017·黑龙江大庆调研)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