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7 0:50: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

14.經折裝:一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中国古籍版本学)

15.蝴蝶裝:由经折装演变而来。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16.包背裝: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

17.線裝: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18.版面界欄: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

19.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中国古籍版本学)

21.魚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中国古籍版本学)

22.牌記: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

23.書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这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明末毛晋汲古阁的书衣多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清初钱曾述古堂的书衣多用自造五色笺纸。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1、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雠(chóu 仇),《正字通》:言相雠对也。《韵会》:犹校也。谓两本相复校,如仇雠也。由此可知,雠,本义为以言对答,以后逐渐引申,遂与校字义近,而用于校核文字。

2、讹、脱、衍、倒: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成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P154)

4、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分为据相同词句、相同句式、对文、文义校勘。(P156) 5、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陈垣指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P157)

6、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7、底本:底本是校勘时选用为主的本子,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本子进行校勘处理,这个本子就是校勘用的底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工作本”。 选择底本要尽量选用善本。

8、校本:凡经校勘的书称校本。校本是保存校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校本有两个优点: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常能在校本中觅得。二是凡勤于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他们的校勘成果当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146)

9、定本: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P165)

10、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名“异文”、“考异”或“辨证”、“辨误”。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则备列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撰写校勘记,是校勘工作中的重要一步。

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

1、句读: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2、标点: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张舜微先生认为:“当时所谓的“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的要义,便可一望而知。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 3、胡适:略 4、顾颉刚:略 5、古书句读释例:

6、标点符号使用法: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同年十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主要用于横行文稿。(P232)

7、古籍点校通例: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标点部分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颇适用于古籍标点工作。(P232)

8、 标点致误原因:一、不明古汉语词汇1.不明古音通假2.不明典故3.不明方言俗语;二、

不明专有名词1.不明人名2.不明地名3.不明官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1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 2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 3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

五、不明语法1.不明词类2.不明句式3.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

9、 标点方法: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结果,三、要勤于查考,四、

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

第八章 古典文献的注释

1、训诂:“训”是解说,“诂”是古言。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词。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词、句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对古书的注释都可以叫做“训诂”。(P253)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批注的音。(P264)

3、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P253) 4、通释:即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P254)

5、义疏:起源于南北朝。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义疏有许多别称,如疏义、义记、义章、义宗、传义、章疏、讲疏等等,开唐疏先河。(P262)

6、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和称注疏:《十三经注疏》。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经、解、学等名目,今通谓之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今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注疏。(P263) 7、直解:全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P263)

8、传:是转述的意思,是阐明经义的。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易传》,又称十翼。 9、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以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注音、释义、阐述语法、说明表现方法或者修辞手段、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P260) 10、笺:就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笺的体例是从汉郑玄开始的,实际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P261)

11、章句: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它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较简明而章句则较为繁琐。(P262)

12、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异实。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13、疏不破注: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P263) 14、如字: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P265)

15、声训: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是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方法,称为声训或者音训。(P266)

16、某,某也: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释其义。这种格式,注释的内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P269) 17、以训诂代经文:

18、信、雅、达:信、雅、达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所谓“信”,是真实,即孔子《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修辞立其诚”。指译文要忠实于原著,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旨,不能任意发挥。在语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译文与原文要

最大限度地保持等值。译文脱离原文,违背“信”,其实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所谓“达”,是通达。要求译文要通达,通畅,通顺,明白,文从字顺。仅仅做到了“信”,字字对应,句句对译,但生吞活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规范,读起来不通顺,还是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所谓“雅”,则是要求译文要典雅优美,有文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好的文章是优美的,有文采的。如果信、雅、达三者兼及,必是译文中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很难。在三者中,“信”是基础,如果失去“信”,译文如果不忠实原文,就是再明白畅达,再优美,再富有文采,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古典文献的今译,应当在“信”的基础上,求“达”、求“雅”。(P275)

19、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逐字逐句对应地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结构,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语言风格,方便读者借助译文去理解原文。

20、意译: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原著文意的前提下,可以调整原文的语法结构,调整原文的词序,也可以增减一些词语和句子,以达到使译文更符合原意,且更明确完善,更通顺自然。要注意的是在意译的时候,这些调整和增减绝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任意滥用。(P275)

21、八备:隋沙门彦宗撰《辨证论》曾有译才须具“八备”之说。他谈的是翻译佛经的人才,但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以及“要识梵言,乃闲正译”,“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是从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讲述的,以之要求从事古典文献的翻译者,亦为不刊之言。只有具备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学风,又有熟悉、掌握古今汉语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P276)

搜索更多关于: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的文档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qsit05tm02xzhu2kzn0175lm26knl009y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