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也就是个活法。不同的活法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知其不可为而为,眼界决定胸怀,胸怀决定高度。 无眼界必鼠目寸光,无胸怀定难成大器;心地决定性情,性情决定命运,交际决定人脉,人脉决定拥有,善人实为善已,恶交实为恶已,取人长已更长,揭人短终断已。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高度看事物的广度是不一样的,站的高看的画面和低处看的画面自然是不同的。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而每一种结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就会不同。做事要掌握合理的度,过犹不及和欲速不达都是违背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掌握正确的尺度,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生命中有远大梦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里耕耘出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壮阔、更加高远的世界。风物长宜放眼量,生命需要高度。
当奔腾的流水在千仞的峭壁之上倾泻而下时,便有了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气势;当勇敢凶猛的苍鹰在九万里的高空挥翼翱翔时,便有了展翅苍穹,谁与争锋的昂扬斗志。好水成瀑,鹰击长空,高度决定视野。
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世上从无巨人,只有站得更高的人!站在山顶之上,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高度决定眼界,梦想决定进步。
做人、做事,我们都要往远想一点,也许在我们不经意间的心细一点,认真一点,就会给自己一个成功的机会,有一句古话叫做看的远,才能放得远,做事,是给自己做,不要有任何的抱怨、责怪,得过且过的心理,人们往往看眼前利益,觉得自己舒服一点,多坐一会儿,就好,就挺开心,觉得自己是个腕,没人能惹自己。如果眼光远一点的话,就会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多学习少说话,多做多看,给自己一个成功的机会,给自己人生过得充实丰富些,不留遗憾。这样才不白活一回。
高度决定眼界,站的高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事、做人,用自己的热情、勤奋去为自己的青春划上一笔五彩的光芒,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更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高度决定眼界,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做人、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不要为了个人之利而损害他人,而给人留下自私自利的印象,这样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没人想陪着我们,我们虽然没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但也要多为他人考虑,多为他人着想,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周而复始。就如同人生的短暂,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铭记高度决定睛界。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清,才能把对人生的热情倾注在眼前的这片土地上,浇灌生命的花儿。
高度决定眼界,梦想决定进步。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
(摘编自《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学养分思想淬炼与境界提升》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6日) 材料二:
下图数据来源:《关于“文学阅读与当代生活”的问卷调查》
注:1、此处小说指14部长篇武侠小说;2、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 材料三:
“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陈洪认为,通俗文学经过经典化之后,尤其是像金庸作品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现场,“随着经典化,更加显示出价值。现在写文学史,不可避免要写到金庸了”。 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的高度、可读性和内涵,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圆融的知识涵盖、厚重的历史感、对传统血脉的继承,“金庸的作品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成功范例”。陈洪提到,“庄禅”与“孔孟”是金庸塑造“武侠英雄”之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庄禅意识”是如何体现的?陈洪总结,在价值追求上,这些人物不仅蔑视俗世的富贵,而且对江湖的荣誉、权力也没有兴趣;在行为方式上,大多不拘小节,不顾毁誉,率性而为;在情感状态上,往往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内心肝肠如火,一往情深。“孔孟”的思想因子,也深深埋藏在金庸塑造的一个个灵魂中。陈洪指出,“见义不为,无勇也。”金庸小说中处处体现“义”字。
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以他的文学的生花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摘自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9日) 材料四:
在空间距离最近的香港读者眼中,金庸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世界第一健笔”。
《明报》之所以能在香港报纸中独树一帜,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与他的社评分不开。“我必须要写好社评后才能放心吃饭”。金庸有意识地让社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国际形势和重大新闻更是金庸社评的主要话题。1964年,金庸在一篇题为《世界粮食分配不均》的社评中谈到粮食安全,“纵然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耕作,拉丁美洲仍然有数百万人陷于饥馑;非洲方面,每一个农民所生产的粮食只够他本人及家庭成员吃”。他以日本作示范,认为其农业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因此《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环球人物》杂志2018年11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金庸的作品产生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但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非特想象神奇、故事迷人,而且格调高雅、思想深邃。
B.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体现在金庸可以在固定的题材里写出有思想的娱乐品。
C.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D.《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是因为金庸社评总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图表显示,占比27%的原因——精妙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说明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金庸小说也不例外。
B.材料二图表显示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可以印证材料三中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观点。
C.材料二图表显示,17.1%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是因为:崇拜武功高强的英雄。此处英雄的内涵与材料三陈洪所认为的“武侠英雄”的内涵不尽相同。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阐释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作品的独特价值,材料一突出其思想价值,材料三强调其对传统血脉的继承。
3)材料一评价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作家金庸“为国为民”的表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近来很火。普通人若要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
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能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建立标准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摘编自赵展慧《人工智能应用为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芯片在手机上的应用,让老百姓已经全面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便捷。 B.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从B端走向C端,一些技术开始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C.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果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就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D.我国的人工智能部分技术与应用取得不少进展,但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从国产手机已经能实现的一些功能说起,使读者轻松感受了什么是“人工智能”。 B.文章接着阐述了人工智能要不断发展,重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义。
C.文章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它的通用性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
D.文章后半部分从企业、政府、法律等层面阐述了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进入寻常百姓生活。
B.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C.企业即使在生产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但管理跟不上,也未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D.当人工智能取得技术突破时,只有对其加强精益化管理,并将其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未来人类才会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
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②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③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④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⑤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⑥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这与古代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密切相关。 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C.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D.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