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 (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题解读】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 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
?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考生可以通过?由果溯因?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诗人先表达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鲜明。诗句语意晓畅明了,这两层意义:一是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明确告诉考生没有了?引力?的?自由?是不可取的;二是不能接受这种无引力的?自由?(为了更好地活着,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底层。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二、抓住关键,品味意象,发散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