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解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即把中西医药相互
融合、合并、合一、统一,从而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 2. 骨折:指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3. 脱位:又脱臼或脱骱,指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的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 4. 筋伤:由于扭转、闪挫、切割以及劳损常使筋络、筋膜以及韧带、软骨等受伤或组织退
变等。
5. 闭合性损伤:是指由钝性暴力作用而致的损伤,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完整,无创口。 6. 开放性损伤:是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碾挫造成,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破裂而出现
创口。
7. 主诉:患者主要症状及发生时间。
8. 中立位0度法:即以每个关节的中立位为0度计算。 9. 邻肢夹角法:以关节相邻肢段所构成的夹角计算。 10. 肌张力:指静息状态下肌肉紧张度。
11. 铅管样强直:指一拮抗肌张力增加,做被动运动时,伸肌与屈肌肌力同等增加,如同弯
曲铅管。
12. 齿轮样强直:在强直性肌张力增加的基础上又伴有震颤,做被动运动时可出现齿轮顿挫
样感觉。
13. 手法:是医者用手施行各种方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
种技术操作。
14. 压垫:又叫固定垫,可使夹板的固定力集中放大,产生压力或杠杆力,作用与骨折断端
可起到固定和复位作用。
15. 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16. 盖世骨折: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17. 科雷斯骨折: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18. 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于股骨腓肠肌起始点上2~4cm范围内的骨折。
19.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久则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0.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以肘外侧疼痛,提物及前臂扭转时疼痛加重为主要症状
的病证,疼痛有时向前臂放射。
2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指由于不同的病因,导致股骨头的血液
循环障碍,引起以骨细胞为主的股骨头内活性成分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 22.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
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23. 反常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内负压增高,正常部分的肋骨上举、胸廓扩大,但浮动部分的
胸壁因负压吸引反而下陷;呼气时胸内压减低,正常部分的肋骨下降、胸廓缩小,而浮动部分的胸壁因负压减小反而隆起。
24. 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干纵轴之间相交成角。
25. 跟骨结节与后关节突的连线和前后关节突的连线交叉所成之角称结节关节角,正常大约
是30°~45°。 二、
1. 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周朝时期,我国医学分科已有“疡医”。 2. 晋代葛洪著《肘后救卒方》
3. 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4. 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记录了已采用刀、剪、钳、凿、夹板等多种医疗器械进行
骨科手术,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
5. 18世纪西医骨科独立形成和高速发展,正式分科的标志。
6.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提出了以内因为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
合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治疗原则。
7. 内伤按病理特点可分为:伤气、伤血、伤脏腑。
8. 按损伤的过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9. 按损伤后就诊时间的长短分类:新鲜损伤、陈旧损伤。 10. 按损伤因素的性质及种类分类: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以及复合性损伤。 11. 损伤外因的外力因素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暴力)、肌
肉收缩力、持续劳损力。
12. 损伤内因的内在因素包括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职业性质、病理因素。
13. 损伤的五色所主:白色主失血,虚寒证;青色主瘀血气闭,气血运行受阻;赤色主损伤
发热;黄色主损伤脾虚湿重,湿热阻滞;黑色主肾虚,或经脉失于温养。
14. 望姿态:肩、肘部损伤,患者多以健手扶托患侧前臂;颞颌关节脱位时,多用手托住下
颌;腰部急性扭伤,身体多向患侧倾斜,且扶腰慢步;下肢骨折,大多不能直立行走;下肢骨关节疾患则常出现步态的改变。
15. 局部闻诊包括:1.听骨擦音2.听骨传导音3.听入臼音4.听伤筋或关节声(关节摩擦音、
肌腱弹跳声与捻发音、关节弹响声)5.听啼哭声6.听创伤皮下气肿音。
16. 摸诊的意义:1.摸压痛2.摸畸形3.摸肤温4.摸异常活动5.摸弹性固定6.摸肿块。
17. 肢体长短测量方法: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尖)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
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之)5.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6.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至内踝。
18. 肢体周径测量方法: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
时取肌腹部。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 19. 肌力评级标准:目前通用的是Code六级分法 0级:肌力完全消失,无活动;Ⅰ级:肌
肉能收缩,关节不活动;Ⅱ级:肌肉能收缩,关节稍有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Ⅲ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抗拒外来阻力;Ⅳ级:能对抗外来阻力使关节活动,但肌力较弱;Ⅴ级:肌力正常。 20. 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 21. 深感觉包括位置觉、震动觉。
22. 病理反射包括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夏道克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罗索里摩征、
腓骨反射征、髌阵挛、踝阵挛。 23.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24. 正骨手法分为拔伸,捺正两大类。正骨八法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25. 常用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绕轴旋转、屈伸收展、成角折顶、反向回旋、端
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纵压、顺骨捋筋。
26. 常用理筋手法:1.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2.摩擦类手法(摩法、擦
法、推法、搓法、抹法)3.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4.挤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捻法、踩跷法)
27. 骨牵引的适应证:多用于肌肉发达的成年人和需要较长时间或较大重量牵引的病例。常
用于:1.成人肌力较强部位的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等2.颈椎骨折与脱位3.学龄前儿童股骨干不稳定性骨折,如需要骨牵引,骨圆针的进针处应避开骨骺,以免影响骨的生长发育4.皮肤牵引无法实施
的短小管状骨骨折5.某些术前准备。
28. 骨牵引的禁忌证:1.牵引处有感染或开放性伤口,创伤污染严重者2.牵引处局部骨骼有
某种病变3.牵引处局部需要切开复位者。
29. 颅骨的牵引重量:一般第1~2颈椎用4kg,以后每下一椎体增加1kg。复位后其持续重
量一般为3~4kg。为了防止牵引弓滑脱,于牵引后第1、2天内,每天将牵引弓的螺丝加紧一扣。
30. 股骨髁上牵引的重量:维持量为3~5kg。成人一般为体重的1/8~1/6,年老体弱者为体重
的1/9,维持牵引的重量为体重的1/10。
31. 胫骨结节的牵引重量:成人一般为体重的1/10~1/8,维持量为3~5kg。
32. 颌枕带牵引的方法:坐位牵引、卧床持续牵引。注意事项:1.坐位牵引时,选择合适的
坐椅,务必保持端坐体位2.卧位牵引时,选择合适的床铺,便于连接牵引装置3.注意牵引角度,是牵引治疗的关键,对颈型、神经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牵引是,头颈宜前屈30度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宜采用垂直牵引;无关节交锁的颈椎骨折,多采用头颈略后伸的卧位牵引;伸直型颈椎骨折多采用卧位牵引4.出现不良反应时,通过减轻重量、调整牵引角度多能缓解5.对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禁用牵引6.牵引重量不宜过大。
33. 压垫的放置方法:一垫固定法(肱骨内上髁骨折、外髁骨折(空心垫)、桡骨头脱位(葫
芦垫))、二垫固定法、三垫固定法。
34. 扎带扎缚的方法是:上肢骨折扎3条扎带,下肢扎4条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
夹板上下移动1cm。
35. 功能锻炼的分类:徒手锻炼(局部,全身)、器械锻炼。
36. 功能锻炼的作用:1.活血化瘀、消肿定痛2.濡养筋络、滑利关节3.防治肌肉萎缩4.防治
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5.促进骨折愈合6.促进功能恢复。
37. 颈部锻炼方法:前屈后伸法、侧屈法、左右旋转法、前伸旋转法、后伸旋转法、环转法。 38. 腰部锻炼方法:前屈后伸法、侧屈法、旋转法、回旋法、仰卧起坐法、仰卧位腰背肌锻
炼
39. 损伤三期辨证依据:1.损伤初期(1~2周),由于气滞血瘀,肿痛较重,则以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为主;若瘀积化热,或邪毒感染,迫血妄行,则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法;若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急则治其标”则以开窍醒神为法2.损伤中期(3~6周),肿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3.损伤后期(7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则以补养气血、肝肾、脾胃、坚骨壮筋为主;而经络阻滞、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以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原则。
40. 內治八法:消、下、清、开、和、续、补、舒。
41. 创伤內治法代表方:一、初期治法:1.攻下逐瘀法 桃核承气汤2.行气消瘀法 复元活血
汤 柴胡疏肝汤 膈下逐瘀汤3.清热凉血法 五味消毒饮4.开窍通关法 苏合香丸 二、中期治法:1.和营止痛法 和营止痛汤2.接骨续筋法 接骨活血汤 三、后期治法:1.补血养血法 四君子汤 四物汤 八珍汤2.补养脾胃法 补中益气汤3.补益肝肾法 知柏地黄丸4.温经通络法 乌头汤。
42. 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原则:1.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2.抗结核药物与结核菌 43. 骨折移位的基本形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背向移
位。
44. 内伤的病理主要有:伤气(气滞、气闭、气虚、气脱)、伤血(血瘀、血热、血虚、血
脱)、伤脏腑(功能损伤和组织结构的实质性损伤)
45. 损伤的特殊体征:压痛、畸形、骨擦音、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异常活动。
46. 损伤早期的并发症:休克、感染、内脏损伤、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
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
47. 损伤晚期的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骨生长畸形、关节内游离体。
48.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一、临床愈合 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压痛2.局部
无异常活动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的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性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5.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二、骨性愈合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49. 手法整复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1.仔细检查、明确诊断2.把握时机、及早治疗3.掌握
原理、巧妙复位4.先复脱位、再整骨折5.合理固定、及时练功。
50. 骨折的药物治疗:1.初期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內治药物:活血止痛汤 外治药物:
消瘀止痛药膏2.骨折中期 接骨续筋为主,內治:新伤断续汤 外治:接骨续筋药膏3.骨折后期 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兼温经通络 內治:壮筋养血汤 外治:舒筋活络为主,万应膏
51. 熊猫征——颅前窝骨折 皮下瘀血征(Battle征)——颅后窝骨折
52. 颈椎骨折搬运方法:急救和搬运不当可加重不稳定型骨折的错位,使脊髓损伤平面上升
或由不全损伤变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因此对颈椎损伤患者,要有专人托住头部并沿纵轴略加牵引,使之与躯干保持一致做平行移动,严禁将患者头颈部屈曲或旋转。转运过程中要观察呼吸道有无阻塞并及时排除,检查呼吸、心率和血压等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53. 骨盆环后部有两个承重弓(主弓)
54. 肋骨骨折的分型:一、单处骨折 骨折数目:1.单根肋骨(单处)骨折 2.多根肋骨(单
处)骨折 并发症:1.合并气血胸的可能性小 2.合并气血胸的可能性大 骨折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肋骨的上、下缘均有肋间肌附着,故一根或数根肋骨单骨折后,因有肋间肌支持,且其上、下方有完整的肋骨支持胸廓,故一般不致移位或移位不明显,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二、双处骨折 骨折数目:多根肋骨(双处)骨折 并发症:可能引起连枷胸并合并明显的心胸内损伤 骨折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双段骨折,特别是双根双段骨折,累及胸廓较大面积者,使该处胸廓失去支持,胸壁软化下陷,在呼吸运动时与正常胸廓步调不一致,出现反常呼吸。
55. 气胸包括: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气胸。 56. 戴尼斯的三柱理论将脊柱分为前、中、后柱。
57. 疑有关节突或椎弓峡部骨折者,需拍左右45度斜位X线片:脊椎附件影像似“狗”形,
上关节突为狗耳,狗头为同侧横突,峡部为狗颈,椎板及棘突为狗身,两下关节突为前后腿。“狗颈”部断裂,表示峡部骨折;“狗耳”断裂表示上关节突骨折;“狗腿”断裂为下关节突骨折。
58. 胸腰椎骨折脱位急救和搬运的方法:急救和搬运不当可加重不稳定型骨折的错位,使脊
髓损伤平面上升或由不全损伤变为完全性脊髓损伤。故搬运患者不能用软担架,宜用硬木板搬运。先使患者两下肢伸直,两上肢伸直置于身旁。木板放于患者一侧,由2~3人托住患者躯干、骨盆和肢体,使成一整体平行移至木板上。搬运过程中要防止躯干扭转或屈曲,禁用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腿的方法抬送患者。患者躯体与木板之间要用软物垫好并予以确实固定。转运过程中要观察呼吸道有无阻塞并及时排除,检查呼吸、心率和血压等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59. 骨盆骨折的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腹膜后血肿、神经损伤、尿道膀胱损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