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与鱼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了公休仪的一则故事:有位客人上门给鲁国当朝宰相公休仪送鱼,公休仪坚辞不受。客人说:“大人不是喜欢吃鱼吗?给您送鱼,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休仪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做宰相,凭俸禄我还能吃得起鱼,如果我因为接受贿赂被免去了宰相,到那时,谁还给我鱼吃呢?所以我不敢接受你的馈赠。” 送鱼,拒鱼,发生在堂堂一国宰相身上的这一幕,应该是极平常的小事,而司马迁却将它写入了《循吏列传》,这不正是古人在警示后人那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吗?古人的睿智不禁让后人以叹服,因为公休仪明白保持住为政清廉的根本,才能经常吃上自己喜欢的鱼,如果收了别人送的鱼而失去清廉为政的根本,将来能吃鱼的日子就指日可数了。
据《后汉书〃羊续传》载,后汉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羊续,为官清廉奉法。羊续虽然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他到南阳郡上任不久,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乾。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
前,指著柱上悬挂的鱼乾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著,已成了鱼乾,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将鱼带走了。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从此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明朝于谦有感此事曾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公休仪拒鱼,是因为他知道拒绝别人送的鱼,却保持自己的清廉,也就保存了他为官的根本,将来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自己喜欢吃的鱼,这背后是睿智的人生智慧。羊续悬鱼,是因为他知道凡事防微杜渐,一条鱼作为礼物虽然不能算是贿赂,但却开了一个小口子,今天收了一条鱼,明天还会收两条鱼,发展下去就不止是一条鱼,羊续悬鱼屋外就是表达出明确的态度,是坚定品格的表现。
一条鱼,俩则故事,古人的事迹对今天的人们是否有所启发和警示呢?这正是“拒一鱼而终生有鱼,悬一鱼则合境风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