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铁山学校
一、存在的问题
1.社会意识亟待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们学校的开设及活动效果不太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社会、家长以及有关管理者的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
2.家长观念没有转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得到家长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让人看不到“成绩”和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学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他们只想看到的是你上的这种课能不能对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提高分数,所以配合老师的工作就不很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3. 教师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认识不足,在她们的潜意识里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副科”,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担心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小学缺乏专业教师。学校虽对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过程中,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职责不分明,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统筹安排,具体指导。
二、解决的对策
1.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宣传力度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务之急是应加大宣传,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认识。做好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解释工作,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成长与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硬”性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硬性的规定和相应的宣传,使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
2.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在大力宣传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
作,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克服以前重“主科”评价,轻“副科”评价甚至对综合实践活动根本不予评价的不正确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对教师的评价很难用传统的量化方式,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3. 建立健全的课程实施保障制度
学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同时,设立师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有效地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承担指导工作,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校际间、教师间的协作,以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加强师资培训,各级教研部门也常常组织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能够尽快更新和重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为此,要特别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
5.切实落实课时计划,确保课程有效地实施。
学校可以采用“弹性课时制”,即在课程表上要体现,但不一定完全按课程表来执行,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但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课时量,落实课时计划。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渗透到具体学科和课外、校外活动,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更具广阔性、延续性和渗透性,从而确保学生能亲历实践,积极参与,深度探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