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既是落实新《土地管理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意义十分重大。
●加快农村土地改革,通过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大力盘活农村土地,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有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农村宅基地改革因为涉及重大利益调整而极其敏感,决不能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要真正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坚持宅基地姓“公”不姓“私”,丰富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全面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大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
●公共资源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进行配置,可以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系统优化升级,补齐服务短板。
●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据有序共享。
二、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要更多依托盘活现有存量土地,重视低效土地整治利用,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才能有效拓展用地空间。
●要提升国土资源治理水平,不断优化用地结构布局,进一步深挖存量建设用地潜能,合理确定低效用地认定标准,规范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实施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增强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加快全国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
●大力发展技术要素市场,补齐技术要素短板,建设统一的技术交易平台,提高技术交易积极性,推动技术要素有序流动,激发技术市场活力,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助推中国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三、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
●缩小土地征收范围,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决不能打着公共利益的名义侵害相关群体的切身利益。
●深化土地供给侧改革,依法科学处置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土地,分类盘活存量土地,拓展工业用地供给思路,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开展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存量空间精细化提升。
●促进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
●转变思想观念,积极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的双向流动,不断完善中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大力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四、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
●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完善市场规则体系,加强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严肃查处市场各类违规行为,不断净化市场生态,多措并举提升市场运行质量。
●全面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是在过去三年多既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部署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利于全面促进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推进不同类别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进程和实现互联互通。
●要大力推动物流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物流有机融合,不断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而增强流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发挥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
●集体诉讼是为解决多数人纠纷而设计的诉讼制度。要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增加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成本,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以集体诉讼整合诉讼力量,减少诉讼成本,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