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课文内涵。
3、通过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学语文的目的使用语文。 4、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摘录词句等。
5、能够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与课文结合的习作练习(续写,仿写,补写,心得)不少于10次。写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第3、6、10单元及其他单元至少一次活动,总共不少于4次。记实作文,做到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别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六、教学难点: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
3、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习作。培养学生用“有详有略”“有情有意”衡量自己和同伴的习作。 七、关于字词教学
(一)、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本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阅读习作的基础。升入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本期我们不再单独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我们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加强对孩子的预习检查,保证自学的质量。要求学生带字典、词典进课堂,遇到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们认为理解词语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在语境中学习、理解词语。(2)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3)根据汉字表义的特点,推知词义。(4)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5)向他人请教。
在平时,我们要经常运用听写、测试、竞赛的形式抽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及时检查作业中的错别字,努力达到错别字率小于1%的要求。
(二)、继续注重语言积累。如:写摘录笔记。
(三)、本学期还要加强写字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册教材设计了书法欣赏活动和学写连笔偏旁,还特别安排在“韵味”单元,意在通过欣赏书法韵味,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建议教学时,多组织生动有趣的书法欣赏活动,但应该适度,小学生首先应该打好楷书的基础。 八、阅读教学
本册阅读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读书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说给别人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后面有两个思考题,第一题是关于内容的,第二题是关于形式的,是教学的底线。对阅读不提统一的教学要点,对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不设标准答案。这既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
2、“金钥匙”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和习惯。本册金钥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是: ⑴、发散思维的训练
本册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时进行发散思维,也就是继续巩固四年级时学到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学会提问,但是这里的提问要求更高了些。如:以前只是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来提问,现在可以发散为“为什么不?不是什么?可能是什么?”在教材的22页,金钥匙给孩子们提供了怎样去练习发散思维。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提问,例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只有一个地球》;可以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孩子们可能会问“诺曼底”号遇难,遇到了什么难?怎样遇难的?结果怎样?还可以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提问,可以针对层次线索提问,可以针对写法提问,甚至可以针对词语提问······总之,教师备课时,应该兼顾前四年的要求,启发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⑵、写好提纲笔记
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升入五年级后还要坚持记这两种笔记,养成习惯,终身受用,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写提纲笔记,写提纲笔记有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材通过四个金钥匙来提出了对写提纲笔记的要求,也就是第一单元的《天马》:指导孩子初步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提纲笔记。第二单元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指导孩子针对课文主要部分写提纲。第五单元的《生
命与水》指导孩子用图表的形式或用语句陈述写比较详细的提纲。《成吉思汗和鹰》指导孩子学会画情节曲线,在《鸡毛信》后又有加强训练。可以看出教材对提纲笔记的训练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我们应该从第一课开始,指导孩子认真练习。老师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写完提纲笔记,一定要组织学生照着笔记陈述课文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借助写提纲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本学期,还要持续练习写批注笔记,不断提高批注笔记的质量。教学时,不应由教师指定批注什么,以教师的阅读成果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
(3)学习浏览。
《课标》(5~6年级)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搜集信息需要快速阅读。
在快速阅读方面,本册教材对学法的指导主要有: (1)眼睛随手指扫描指尖左右的文字。(第二单元第21页) (2)使用目录查找资料。(第三单元第32页)
(3)跳跃式阅读。(第六单元第62页)
一提到“快速阅读”“浏览”,学生常常只图快,看过后说不出子丑寅卯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抓阅读的效率,所以,浏览过后必须检测阅读效果,通过检测促进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评价浏览要做到“一必须三不能”:“一必须”指必须限制阅读时间。“三不能”指测试不能面面俱到,题目不能过细,答案不能要求全部正确。检测题目可以老师出;也可以由学生出一部分,老师帮助完善,评阅时须注意:浏览一般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掌握100 %的信息,只要能做对题目的80%(主要内容、基本内容)就很好了。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应当两结合:第一,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相结合。第二,快速阅读与精读配合,重要部分或需要探讨的部分精读。
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从第一单元开始抓起,往后要反复实践,贯彻始终。
3、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古诗文阅读
与前四年比较,教材的变化主要是:
①是全文而不是节选。②古文在先,现代文在后。 显然,古诗文阅读水平的要求是提高了。
教材选择古诗时都编选了两首,第二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也把《浙江潮》和《观潮》放在一起,课文后的思考题也是引导学生做比较。编写者的意图是:避免把古诗文的教学上成古代汉语课或古代文学课,而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或比较,理解诗文的意思或体会诗文的意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读到这一篇,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景象?或者说,这首诗(文),使你联想起从前见过的什么?这一点,也适用于《寓言二则》的教学。
4、课外阅读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证自读课文能够自读,还要抓好课外阅读的交流和评价。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课文、课文片段等,都应从积累的角度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有些还要求能默写。要经常督促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开展交流。如:我们可以举行“优秀文章我推荐”作品赏析会,轮流进行“精彩句段展示”,类似知识竞猜那样的抢答、打擂台、百词大赛、对对子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5、学习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到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举个列子:《唯一的听众》中描写老妇人的神态,文中出现了三次“平静”:第一次在第4自然段:文中这样说,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第二次是第9自然段:写她后来天天听“我”练琴,也是说“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第三次在13自然段:当“我”已经“奏出了真正的音乐”时,她“微笑着,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在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抓住三个“平静”去理解、去体会的:第一个“平静”其实掩盖着老人心里的不平静,她已经看出了“我”对音乐的热爱,此时老妇人做出了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下决心想办法帮我树立起对音乐的自信。第二个“平静”体现了老妇人用执着的关注,引导“我”坚持不懈地练琴,表现出老人的耐心、信任。第三个“平静”则是两个人心灵完全沉浸在美妙音乐中的和谐,是老人对我持久的、执着的关注看到我进步后的那份喜悦与激动,这里的“平静”还暗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