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供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使用)
课程编号:14190029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讲课学时: 实践学时:2周 学分:2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及CAD、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工实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继《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理论教学后的一次重要的专业设计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消化和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工艺设计问题的方法和夹具等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培养学生具有辨证的观点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有关说明
本课程设计是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
修学该课程的先期知识与能力准备:应具备工程制图及CAD、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工实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和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式:下达设计任务书,讲解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内容、要求、步骤。 考核方式:根据设计质量、答辩情况和平时表现等综合判定成绩。
三、教学内容
1、设计准备
阅读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工作条件、内容和步骤;阅读有关资料,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初步拟定设计计划。 2、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
学生在得到设计题目之后,应首先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
2)分析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
3)分析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 3、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
毛坯的选择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几方面综合考虑。正确地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可以使整个工艺过程更加经济合理,故应慎重对待。在通常情况下,主要应以生产性质来决定。确定毛坯。在加工余量已确定的基础上画毛坯图,要求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零件的实体尺寸用双点画线绘出,比例取1:1。同时应在图上标出毛坯的尺寸、公差、技术要求、毛坯制造的分模面、圆角半径和起模斜度等。
4、拟定工艺路线
1)制订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以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2)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相符时,需对它的工序尺寸进行换算。 3)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刃具。机床设备的选用应当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在成批生产条件下,一般应采用通用机床和专用工夹具。 5、机械加工工序设计
1)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根据工艺路线的安排,要求逐工序逐表面地确定加工余量。其工序间尺寸公差按经济精度确定。一个表面的总加工余量,则为该表面各工序间加工余量之和。在本设计中,对各加工表面的余量及公差,学生可根据指导教师的决定,直接从《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中查得。
2)切削用量的确定。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等已确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公式计算1—2道工序的切削用量,其余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可由切削用量手册中查得。
3)制定时间定额。作为对时间定额确定的了解,可只确定一个工序的时间定额。可采用查表法或计算法(参阅有关的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4)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将前述各项内容以及各工序加工简图,一并填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6、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
学生在完成上述全部工作之后,应将前述工作依先后顺序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字迹工整,语言简练,文字通顺。说明书应以16开纸书写,四周留有边框,并装订成册。 7、设计总结和答辩
课程设计在两周内(集中1周、分散1周)完成。设计完成后进行总结、验收、答辩并评定成绩。
四、工作进度安排及学生应提交的设计成果
1、工作进度安排
分散1周在第16教学周,集中1周在第17教学周。 2、学生应提交的设计成果
每位学生应完成设计说明书1份,零件图1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1套;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 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及习题,张龙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参考书:《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王先逵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六、其他说明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此大纲将作相应调整。
制定人:张书杰 2010 年 3 月 10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