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地球上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生物群落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类:
森林: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草地:稀树草原
草原
荒漠
苔原
一、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1)纬度热量沿纬度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
(2)经度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称为经度地带性。
(3)海拔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更替,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我国东南半部由南向北随着热量的递减,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依次为: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体现纬向地带性。
大兴安岭西坡南行,向西南经燕山、吕梁山、子午岭、六盘山到青藏高原东缘,400mm等雨量线。东部为森林区,中部为草原区,西北部为干旱荒漠区。体现经向地带性。
长白山(北纬42,海拔2744米)垂直分布:
300—500米,蒙古栎林和落叶阔叶杂木林带
500—1000米,针阔混交林带
1000—1600米,山地针叶林(云冷杉林)带
1600—1900米,山地矮曲林(岳桦林)带
1900—2744米,山地冻原带。
二、森林群落
1.热带雨林
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约占地球上现存森林面积的一半。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非洲的刚果盆地,东南亚一些岛屿,往北可伸入我国西双版纳与海南岛南部。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以上,月平均温度多高于20℃。年降水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
土壤养分极为贫瘠,酸性。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贮备在植物量中,每年一部分植物体死去,很快矿质化,并直接被根系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特点:
(1)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2)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丰富,绞杀植物。
(3)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
(4)无明显季相交替。
2.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乔木一般分两个亚层,上层林冠整齐,一般高20米左右,很少超过30米,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常绿树种为主;第二亚层树冠多不连续,高10~15米,以樟科、杜英科等树种为主。灌木层多少明显,但较稀疏,草本层以蕨类为主。藤本植物与附生植物仍常见,但不如雨林繁茂。
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稍寒冷,春秋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18℃,最热月平均24~27℃,最冷月平均3~8℃,冬季有霜冻,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主要分布在4~9月。土壤为红壤、黄壤或黄棕壤。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8~14℃,一月平均气温多在0℃之下(-3℃至-22℃)。7月平均24~28℃。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