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受援规划
2021年6月,第三轮对口援X工程启动,国家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继续对口援助新闻传播学院。据此,特制定新闻传播学院受援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院简况
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5年3月。她的前身是1996年在原语文系创建的新闻学专业。1999年创建广告大专专业。2000、2003年,分别建成新闻、广告本科专业。2006年,在新闻学下开设广播电视方向本科专业。2009年,创建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拥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四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教研室。2007年,开始新闻学本科函授教育。2010年,在“民族学”硕士点下设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方向,创办研究生教育。“新闻学”被确定为西X自治区特色专业。现有教职工39人。专业教师3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5人,硕士18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创建包括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广告实验室、摄影实验室、音频实验室、非线编辑实验室、演播室等在内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在北京、西X、陕西和广东等地建立28个专业实习基地。“新闻传播学”被西X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西X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致力于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基地。《西X新闻传播史》荣获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主持科研项目35项。其中包括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985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均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特别是“西X新闻传播”为主题。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挂牌成立“西X新闻
2
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2010年)。新闻传播学院正在成为西X乃至中西部新闻传播人才的摇篮、西X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基地。
二、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主要优势和问题 (一)优势
1.学科建设战略和主题明确
力求把握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使命,以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特别是西X新闻传播为学术研究主题,致力于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基地,构建学科梯队,学术、教学特色日益彰显,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重镇、西X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中心。
2.在西X自治区学科建设格局中地位突出
(1)中共西X自治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西X自治区教育厅X教工委[2011]38号《关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11年5月19日)确定将“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作为西X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专业优先发展。
(2)“新闻学”被确定为西X自治区特色专业(2010); (3)“新闻传播学”进入西X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西X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011);
3.已具备一定学科建设基础
(1)2010年在“民族学”硕士点下设立“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硕士研究生方向并招收首届研究生;
(2)主持国家、省部级多项,学术研究课题层次较高。其中包括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985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
(3)学科梯队已具雏形。
职称:在将学报编辑部高级职称人员纳入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序列的前提下,本学科已拥有正高级职称4人(其中学报编审3人),
2
副高职称5人;
学历:拥有博士学位人员6人。现有博士1人。在读博士5人。 4.对口援助取得重大进展
(1)中国人民大学已为我院培养博士5人。
(2)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全国第一家“西X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3)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开展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X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精心培育高层次特色学术团队;
(4)与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并共同发起成立“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我院成为副秘书长单位,并在我院举办第二届论坛;
(二)问题
1.虽科研主题明确,但正在积极推进,缺乏足够学科带头人,缺乏足够有影响成果,整体研究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2.学科构架尚不完整,二级学科发展不平衡。在两个二级学科中,“新闻学”建设进展明显,梯队初步形成;但“传播学”未设专业,仅在“传播学”二级学科下设“广告学”专业,梯队不整;
3.高学历、高级职称专业队伍规模不足,梯队尚未完全形成; 4.专业教师学源过于集中,由此将会限制学术视野和思路。目前,新闻传播学院有5名博士、5名硕士“出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几乎占到专业教师总量的一半。
三、对口援助基本思路
1.以建设“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家部委“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基地”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双方交流合作;
2.聚焦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特别是西X新闻传播研究主题,坚持方向,凸现特色,扩大优势,提升研究层次和影响力,奠定学科
2
建设坚实基础;
3.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完整学科团队;
4.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融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5.抓住机遇,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主要合作方,同时扩大合作的学校和院系,拓展专业教师学源渠道,增强专业发展活力。
四、对口援助主要项目和指标 (一)基地(平台)建设
1.在凸现、凝聚新闻传播学院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整体优势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支持我院建设国家部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在5年内建成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2.继续推进、扩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我院“西X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之间的交流、合作,建设高端平台、特色平台,提升研究所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培养学术骨干,构建完整团队。
(二)学历教育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继续在我院中青年教师中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录取博士、硕士分别达到1-2名;
2.在新确定的对口援助院校中,开辟厦门大学为我院博士培养基地,5年内培养1-2名博士,扩大我院高学历专业教师学源,增强学科发展活力。
3.采取特殊政策,支持我院本科毕业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三)培训进修
1.每年提供2名教师到对口学校进修机会; 2.每年提供4次专项、短期培训机会;
2
(四)专业建设
1.增设1个“传播学”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完整体系;
2.加大广告学等“传播学”二级学科所属专业之专业教师培养。培养1-2名传播学博士。
(五)学术研究
1.继续推进业已经启动的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X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合作研究,按计划于2013年完成课题;
2.支持我院组织、参与“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工作,推动我院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
3.扩大双方学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每年应邀派出2-4名著名学者在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指导我院学科建设;
4.支持我院举办2场以上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学术会议。 (六)学科建设
1.支持我院在此期间建成“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科点,从根本上提高办学层次和学科水平;
2.指导我院制定和实施学科建设方案;
3.指导、帮助我院申报“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科点; 4.持续提供2套以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出版的专业图书;
5.聘请6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学者担任我院兼职教授,直接指导我院学科建设。
(七)培养模式创新试验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及此次确定的对口院系新闻传播院系直接指导和参与我院“西X现代新闻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2.支持我院“新闻传播综合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实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