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9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号的货号内。
第1题 在先秦诸子中,文风以想象丰富、词藻瑰丽、汪洋恣肆而著称的是( ) A.墨子B.庄子C.韩非子D.孟子 答案:B
第2题 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是( ) A.《天问》B.《离骚》C.《九歌》D.《九章》 答案:C
第3题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 )
A.歌剧舞剧歌舞剧B.悲剧喜剧正剧C.悲剧喜剧悲喜剧D.歌剧舞剧话剧 答案:B
第4题 由徐志摩发起组织的文学社团是( ) A.新月社B.文学研究会C.语丝社D.创造社 答案:A
第5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豪放词派的词人是 ( ) A.李煜B.苏轼C.柳永D.辛弃疾 答案:B
第6题 “信誓旦旦”一语出自 ( ) A.《行路难》B.《氓》C.《国殇》D.《短歌行》 答案:B
第7题 《马伶传》、《报刘一丈书》、《故都的秋》的作者依次是 ( ) A.侯方域宗臣郁达夫B.宗臣柳宗元沈从文 C.侯方域柳宗元郁达夫D.宗 臣侯方域沈从文
答案:A
第8题 下列作品中,属于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A.《五代史伶官传序》B.《答李翊书》C.《陈情表》D.《答司马谏议书》 答案:D
第9题 鲁迅著名的杂文集有( )
A.《呐喊》B.《朝花夕拾》C.《坟》D.《野草》 答案:C
第10题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①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②黑子以览等为亲已,而反努允日 ③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 ④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11案:C
第题 在《宝玉挨打》中,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句话的人物是 ( ) A.贾母B.王熙凤C.薛宝钗D.贾政 答案:D
第12题 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比喻 夸张 设问 拟人B.拟人 比喻 设问 夸张 C.拟人 设问 对偶 比喻D.拟人 比喻 反问 对偶 答案:D
第13题 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的是( )
A.韩愈B.苏轼C.欧阳修D.柳宗元 答案:A
第14题 《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 ( ) A.长江之神B.淮河之神C.渭河之神D.黄河之神 答案:D
第15题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答案:C
第16题 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1)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2)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A.反问 对偶 排比 拟人B.反问 拟人 排比 夸张 C.设问 比喻 排比 拟人D.设问 对偶 排比 比喻 答案:A
第17题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 A.叠字B.比喻C.拟人D.夸张 答案:A
第18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 ) A.小令B.杂剧C.慢词D.大令 答案:A
第19题 《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是( ) A.韩愈B.欧阳修C.王安石D.柳宗元 答案:A
第20题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B.沛公则置车骑 译文:沛公就放弃车马。C.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译文: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D.圣人无常师 译文:圣人没有平常的老师。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阅读《山居秋暝》,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21题 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案:《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地绘出完整的画面。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下了暗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三四句写景,月光从松树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五六句写景和人,竹林中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的色调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描写,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第22题 这首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答案:在这优美的画卷中,充满着宜人的情趣,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第23题 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诗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静谧。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出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子在竹林中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些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24题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答案:连锁推理。第一层,若能植桑养畜,使民以时,就可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温饱解决之后,若能进行精神教化,就可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第二层,若能富而教民,就可实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第三层,若能实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就可得出结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25题 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排比。增强气势。
第26题 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
答案:富而教民。首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经济,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植桑养畜,使民以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然后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礼义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通过实行仁政,最终达到统一天下。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第27题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写出了守边战士不战而老、沦陷区人民盼望恢复而不得的悲痛心情,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 第28题 这首诗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答案:这首诗在艺术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以“月夜”贯穿全诗,写月夜下达官贵人、守边战士和沦陷区的遗民的不同表现,从而表达了不同主体对待收付中原态度的差异。这首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中将朝廷对恢复的态度与战士、遗民对恢复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朝廷和戎政策的荒谬,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整首诗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悲壮沉郁。
第29题 这首诗的层次及各层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这首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个层次。前四句写南宋朝廷以和戎为国策,醉生梦死,武备松弛,根本不想收复中原。中间四句写战士们报国无门、空老沙场的悲哀。后四句写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热切地盼望恢复,但一直遥遥无期的悲愤。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下面试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