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历经磨仍然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课件】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研习课文
听名家诵读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感情变化线索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温馨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
-1-
三、赏“乐”之景【课件】
1、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 板书:诗情—乐。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板书:由景入情
4、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朗读第一段,要求同学们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四、解“悲”之情【课件】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 (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
课本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小组讨论。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且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哉”?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呢,只能白添几许白发而已
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英雄不在,此一悲也;
-2-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
如匆匆过客。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人生短暂渺小,此二悲也:
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此三悲也。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五、悟“乐”之理【课件】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小组讨论)(第四段)
明确: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层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我苏轼虽然现在被贬黄州,那谁又敢断言我没有柳暗花明的一天,那些陷害我的小人,现在得势,那谁又敢断言他没有乐极生悲的那一天,如果能用辩证的观点看的话这个世界就无所谓苦,无所谓乐。那苏轼在这里超越了世俗的苦乐观,上升到了一种得志淡然,失志泰然的人生境界。那人生总是有苦,怎样解脱呢?看第二层。
第二层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从可取和莫取两个角度说明。不属于自己的一丝一毫也不要去强求,从这可以看出苏轼是怎样一种淡然的心态去看待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这些东西丝毫都不要去取,从大自然中去寻找慰藉,多么旷达,从这可以看出苏轼从逆境中真正解脱出来了,在逆境中能够自得其乐,这就是苏子的魅力之所在。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可以看出苏轼真正成熟起来了。
板书:由情入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苏轼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给我们的感受和思考是非常深刻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坎坷,那么在困境中你是痛苦的消沉还是积极乐观的去面对,我想重读赤壁赋会给你精神的力量。
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
六、品“苏”之韵【课件】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1082 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蓝色的词,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
注意《定风波》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七、总结:【课件】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 所以,苏轼是——【课件】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课件】(读)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谢谢大家,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