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升初阅读解题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做阅读题的流程
1. 看题目,试图确定文章体裁和中心思想。
2. 看文章篇幅,如果不是特别长的话,细读文章,确定文章体裁,粗糙把握主要内容和中心
思想。
3.看问题,判断问题属于第二部分中7类考点的哪一类,回想该类考点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
项。
4. 应用第三部分的解题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阅读考点
兵法上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做阅读试题时,如果揣摩到出题者要考查你哪方面
的知识,做起题来就顺利许多。出题者要考查你的知识点称为考点。
小学阅读考点分为七大类:
1.基础知识:包括拼音、词语、成语、标点符号。 2.分段分层:包括给文章分段落,给自然段分层次。
3.归纳概括:包括归纳段落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以及其他
指定要求的概括。
信息查索:指从文章中查找出指定的内容,比如画出中心句过渡句呼应句。
找出文中或某段中找出反义词或近义词。另外,通过关键信息将问题的答案在文
章中定位(多见于说明文)也属于信息查索范围。
5、表达方法:包括句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夸张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以小见大等),叙事方式(顺叙、
插叙、倒叙、补叙),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6、语境分析:结合文章,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某个
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及作用。
7、主观题:写自己的感想,想象和主张。 三.阅读的基本方法
1.怎样给文章分段?给文章分段一般有五种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分(起因、经过、结果),按时间的变化分(找时间词),按地点的转移分(找地点变化的词),按事物的类别分,
按文章的结构分(总分总、分总、总分)。
2.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先要读懂文章,然后按照这几种方法概括:层意归纳法(将段落中
各层意思连成句子),摘句归纳法(找中心句、过渡句),提问归纳法
(对内容提问)。
3.怎样给段落划分层次?按连贯关系分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种是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按因果关系分层,有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两种形式。按并列关系分层,各
内容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按总分关系分层,有“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
4.怎样归纳主要内容?有四种方法可供参考:段意归纳法,将各段意思连起来组成完整的
句子。重点归纳法,只要抓住重点段落的意思,再加上必要的补充交代就可以了。审题归纳法,
将题目的意思具体地扩展成一句话。摘句归纳法,找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补充一些词句连成
一句完整的话。
5、怎样概括中心思想?中心回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详见上面第4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可以学习这四种方法: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
意思,找出中心词。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
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
歌颂还是批评。
6.怎样给文章加标题?加标题前要读懂想清楚,标题要体现文章的什么内容。文章标题有
这几种类型:以时间为题,以地点为题,以事件为题,以中心为题,以景物为题,以文章中人
物的语言为题。
7.怎么找中心句?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所以找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候也会在段的中间。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不会很长。
谨记:上面说的只是一般情况,也会有特殊情况。
8.怎么找过渡句?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位置上,
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内容上,这样的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最好
还是根据内容判断。
常见的过渡句通常伴有关联词(不仅……还……、不但……而且……、虽
然……但是……、
然而、却 等等)。
所以,如果段的开头出现上述的关联词,这个句子一般是过渡句。
9.怎么找呼应句?所谓“首尾呼应”表明了相互呼应的两个句子的相对位置。如果已知句
在文章的前面,响应句一般在文章的后面;如果已知句在文章的后面,响应句一般在文章的
前面。相互呼应的两个句子应该有相同或意思相近的中心词,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如果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差不多,而且一个在文章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后面,它们
互为呼应句。
10.语境分析题注意些什么?
语境分析题是指需要结合原文去理解的一类题目。一般分两种: ①结合文章,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②分析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及作用。
做这类题目时,一定不能脱离上下文。理解含义时要紧扣文章,表面或最直观或较绝对的意思
不可取;分析作用时一定要围绕中心思想,尽量往中心思想上解说。 11.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2. 选材是否突出了中心,详略是否得当。
13. 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看看文章为表达中心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记叙
顺序。有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如《飞夺泸定桥》)、倒叙(把事情的结果或
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如《月光曲》)、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有关的事
情,如《凡卡》)、补叙(对所叙述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如《小英雄雨来》)、分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如《课间十分钟》)。
另外,还可以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还可以从表现方法入手进行分析,如象征法(《白杨》)、对比法(《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托物言志法(《冬夜杂咏》)、衬托法(《鸬鹚》)。
12. 不同体裁的文章该怎么阅读? 写人的文章。
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事的文章。
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理清叙述顺序,抓住事件的重点,
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
是按“发生、发展、
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
写景的文章。写景的文章有三类:
游记,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生活外所周围的景物。阅读时要弄清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变化顺序,给景物分类。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并列结构(《林海》)。
体会思想感情。
状物的文章。状物文有三类: 状静物(《长城》)、 状动物(《燕子》)、
状植物(《我爱故乡的杨梅》)
。写静物的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
顺序写,写植物的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状物文的写作目的总是要突出物体
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2.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 ) 招揽——( ) 洋溢——( )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 招徕 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 拒绝 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第二个卖烤玉米
的人只顾眼前利益。
3.
巡道工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