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规范一:全国卷第24—35题解题能力规范 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6:42: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解题规范通关

规范一 全国卷第24—35题解题能力规范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学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哪怕是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命中率都很低,更有甚者,做选择题基本都不能肯定自己答案,有的人停留在答案基本靠猜的阶段。而另外很多同学虽然书背熟了,但同样并不能拿高分,每年高考过后总有很多学生抱怨,说历史选择题很难下手。所以要重视做历史选择题的训练,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做选择题有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从历史表象入手,解答“表明”类试题

“表明”类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2套或者3套试题)中,每年都有3-5道题,属于常考题型。表明,指历史表象、历史史实,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学生容易把它和“说明”类、“反映”类相混淆。

解答这类试题,主要应抓住“表”这一关键字,实际上就是考查题干材料的表面现象是什么,不要往前或者往后推导。一定要抓住材料说的是什么事情,不要去联想教材知识,不要给材料添枝加叶。做错题的学生往往是没有仔细分析材料,而去联想材料之外的其他知识

了,思考的多了反而做错,盯住题干材料少想点,就做对了。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记住:材料的表象是答案的唯一来源。另外,要迎着材料叙述的正面去选择,一般不要从否定的角度去回答。

1、(2016·全国乙卷·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阿凡题1086045(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题指导:材料叙述的是外国商品已经大量输出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而洋货来到中国市场,是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表面现象是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故 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没有讲关税问题、自然经济问题,也没讲中国开放的态度问题,所以其余三项错误。

答案:C

2、(2015·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阿凡题1086046(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题指导: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材料表面叙述的是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

故 C 项正确;A、B两项是否定角度,错误。儒者称颂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这个选项有添枝加叶之嫌,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关键信息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田宅逾制”,表象意思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 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 项排除;B 项无从反映;题干材料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

2、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体现了苏格拉底的狂放不羁的自由思想;“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表明反对处死自己,就是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故选 B 项。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 项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 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二、从历史阐释角度,解答“说明”类试题

“说明”类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2-3道题,属于常考题型,难度比“表明”类试题大一些。“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另外还有阐释、分析之意。

解答此类试题的要诀,最关键的就是要分析材料、从题干材料中得出一个道理或认识,推导出一个结论。由甲而得乙,不再是材料的表象。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把材料信息放到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材料现象与得出的结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符合这种逻辑关系的选项才是正确的。错误选项往往转移话题,偷换概念,不符合这种内在逻辑关系。

1、(2016·全国乙卷·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

2019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规范一:全国卷第24—35题解题能力规范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tfbm68e1v2teb88j4i568ub00wtn2005y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