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除法做准备。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五个五个地圈一圈,能圈几组?
答案:能圈5组。
2.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对。学生在练习卡上完成。 2+2+2= 9-2-2= 10-5-3= 20+20+20= 90-20-20= 10-(5-3)= 答案:6,5,2,60,50,8。
同桌互改,指名汇报结果,并说一说上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师:前面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用连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为用连减的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题:
师:大家数一数,他摘了多少个橘子? 生:28个。
师:如果9个橘子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怎样解答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28个橘子,9个橘子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 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用笔画一画、分一分,看看用怎样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2)学生交流,教师整理。 方法一:摆一摆。
把9个橘子摆一堆,摆了3堆,还剩1个。因为每9个可以装1袋,
所以可以装满3袋。
师:剩下的那一个,可不可以也装满1袋?
生:不可以,因为9个才可以装满1袋,比9个少不算装满。 方法二:圈一圈。
在书上直接圈,每9个橘子圈一起,能装满一袋,圈了3次,就能装满3袋,还多1个。
方法三:减一减。
用减法计算,连续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剩1个。
28-9=19,19-9=10,10-9=1。 教师引导学生:减法计算还可以用图表示:
下面我们来看下视频中都用哪些方法来计算的。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橘子,有了操作的感知,学生进一步加深了题意的理解,再借助“圈一圈”“画一画”逐步抽象出“算式”,很形象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检验结果。
师:这样装的结果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可能会出现:
生1:正确,我用加法检查,9+9+9+1=28(个)。
生2:正确,我用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完3袋再加1个,共28个。
师小结:以后我们再遇到连减同数的问题,画图虽然直接看出分成的结果,但是利用连减的算式能快点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验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用30根小棒拼右边的图形,最多可以拼几个?
答案:5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促进学生理解连减算理。
2. 明明买来18个气球,每6个扎一束,可以扎几束? 18-6-6-6=0(个) 答案:可以扎3束。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掌握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3. 孵小鸡要用多少天?
28-7=21(天) 答:孵小鸡要用21天。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生活中连减问题有关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连减问题的理解。 4.
答案:18-4-4-4-4=2(根) 答:可以做4个毽子。
设计意图:学生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