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 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儒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起用董仲舒之后,故A错误;“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说明太学与察举制与汉武帝尊儒有关,故B正确;董仲舒没做过丞相,故C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错误。
【拓展延伸】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1)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使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和强力推行。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董仲舒 C.商鞅、孟子
B.荀子、孟子 D.韩非、董仲舒
【解析】选D。根据题中“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两个阶段代表人物,先是法家代表人物,然后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荀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放在第一阶段不合适,故A、B项错误;第二阶段“经汉朝儒生”,而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韩非主张法治和君主专制,汉朝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形势,故D项正确。
11.(2015·长郡中学月考)“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 )
A.天与人不相胜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天与人不相胜”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
【加固训练】(2014·邯郸模拟)《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解析】选B。题干的意思是说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错误;题干中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错误。
12.(2014·黄冈模拟)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解析】选C。“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不是本质目的,故A错误;“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与题干意思相反,故B错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迎合君主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秦朝“焚书”造成文化压抑和文化典籍损失,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
6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第(2)题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来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题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6分)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4分)
(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6分)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2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8分)
14.(26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7
材料二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6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回答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6分) (2)作者:董仲舒。(2分)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6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4分)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4分)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