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没有人会相信,你最后居然去了高盛投行工作。
解说:多么神奇的一个故事,从坐在行李箱上哭泣,到去学校学习英文,到获得撒赛克斯大学的奖学金,然后拿到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张欣的机会来了,中国的市场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高盛派“工厂女孩”张欣去中国大陆寻找投资机会,但是她在投资银行做得并不开心。
主持人:这里有几句你曾经说过的话,“这里的人们讲话冰冷,对人态度傲慢,嫌贫爱富”,这是你说过的话。
张欣:是的,当时确实如此,投行的环境确实是那样的,竞争激烈而残酷,所以我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
主持人:你是在寻找机会回到中国吗?
张欣:我只是在怀念伴随我长大的那种理想主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每个人都是受理想主义教育长大的,可能那时候我是在怀念从小伴我长大的那种东西。
解说:就在那个时候,她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潘石屹,当时中国有一批决心通过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年轻理想主义者,潘也是其中之一,而当时他主要在经营一个新的领域,房地产。
张欣:我记得他带我去看一个工地,当时天已经很晚了,他对我说“你得看看我从事的行业”,于是我就去了工地,哇,我从来没见过地上有那么大的坑,他跟我说,“这个地方,以后会成为北京的曼哈顿”,我就笑了,我心想他压根没去过曼哈顿,他哪知道曼哈顿是什么样呢!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工厂,地上一个巨大的坑,这哪儿是北京的曼哈顿啊!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脚下地地方,这个地方原来全是工厂。
解说:我们站在她说的那个地方,被一片办公楼的海洋所包围,这不是曼哈顿,这比曼哈顿更大,办公楼鳞次栉比,有这些项目的面积占的一整个街区,这些楼都是在过去的19年所建,从张欣和潘石屹相见的那天开始算起。
主持人:你们真的是相识4天就决定结婚的吗?
张欣:是的,然后我从银行辞职,我们一起成立了一个公司,没有钱,没有后台,也没有关系,我们…我们两个都不是什么大人物的孩子。
主持人:他不是太子党?
张欣:不,不,事实正好相反,他来自中国最贫穷的一个省份。
解说:但是张欣和潘石屹很快发现,东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干事业不是件易事,他们经常吵架,于是有一天,张欣收拾行李回到了英国,但是她很快改变了主意。
张欣: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于是我就给他打电话说,我决留在中国,我决定不放弃婚姻,但是我决定下岗在家里呆着。
解说:在张欣不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他们的大儿子出生,潘石屹则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张欣:公司发展得这么好,工作量越来越大,他没法应付了,他只好跟我说,你最好回来公司,公司需要你!
主持人:哇,天啊!
张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吵架到差点离婚,变成有孩子,现在我还回到公司工作…
解说:现在他们把工作进行了分工,他主管国内的业务,她运用华尔街学得的本领在海外融资,并且聘用世界上的顶尖建筑师来设计大楼,夫妻二人联手把SOHO中国打造成了一个拥有100亿美元资产的公司。
主持人:你怎么看腐败问题?
张欣:腐败在中国无处不在,范围很广,几乎可以说每个手里有权的人都有可能被腐败。 主持人:所以你们得向他们行贿?在这种环境里你们怎么生存呢?
张欣:举例说,如果我们买一块地,如果是通过拍卖的方式,整个过程就会很透明。 主持人:公开。
张欣:越公开越好,这样就不需要关系,也不需要是哪个大人物的儿女,我们只需要在公开的市场上拿钱买就行了,那栋楼会保留下来,其他的都是景观。
解说:她相信,公开的市场化手段,比如公开拍卖和财务的透明能够遏制腐败和裙带关系,这个曾经拿字典当枕头的女人,如今银行里有大约30亿美元,她也许能证明中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但不一定是个充满自由的地方。
张欣:我在美国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尤其是在华尔街,他们赞美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他们赞美中国效率高,做决定速度快,如此高效,如此神速,一项国家政策一夜之间就可以实施,而在美国,做一个决策得通过国会和两院,还要辩论,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居住在中国的中国人来说,如果你问中国人你最渴望什么,他们最渴望的不是食物不是房子,每个人都渴望民主,我知道在美国很多人都对政治制度有所抱怨,但是别忘了,八千英里之外,中国人渴望得到民主。
主持人:你认为中国会实现民主吗?让我们假设个时间,20年之内? 张欣:更快。 主持人:你很乐观。 张欣:是的,我很乐观。
主持人:在一个充满管制,言论自由有限的国家里,她的这句话听起来尤其大胆,虽然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住宅房产市场却问题多多,关于这个,我们下集详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