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特点: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由存款和现金组成; 2、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3、国家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控管理。 二、人民币制度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2、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信用货币;
3、我国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1、以黄金为基础,实行双挂钩。 2、固定汇率制度;
3、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特里芬难题:双挂钩的矛盾:黄金与美元挂钩,需要美国控制美元的供给量;而美元成为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需要美国增加美元的供给量。 四、牙买加体系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 2、黄金非货币化; 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4、国际收支调节样式多样化
1 / 23
第二章
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 优点:
1、有利于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 2、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及监督; 3、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长期的资金。
4、降低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对资金供给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缺点:
1、直接融资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用; 2、对资金供给者的风险更大。 (二)间接融资 优点: 1、灵活便利
2、分散投资,安全性高; 3、具有规模经济。 缺点:
1、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2、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降低了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二、信用在现代经济市场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调剂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二)消极作用
信用风险:信用规模扩张,信用风险聚集,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2 / 23
三、银行信用的特点:
1、资金来源社会闲置资金,发挥着信用中介的职能 2、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3、提供的存贷方式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四、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 五、消费信用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促进商品的生产和发展
2、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总效用水平
3、促进新技术的新产品的推销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二)消极作用
1、掩盖了消费品的供求矛盾
2、过度的消费信用会降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引起连锁反应,危机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3 / 23
第三章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
1、马克思: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资本的供求关系 2、西方:传统:取决于储蓄和投资
凯恩斯: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
3、可贷资金论: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储备、投资、货币供求都对影响 4、其他因素:风险因素、通货膨胀因素、利率管制因素。 二、利率的作用
(一)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影响个人收入对投资和储备的分配;
2、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从而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3、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1、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共同作用于社会总储备、总消费和总投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使这些经济变量随之变化。 三、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变动比较敏感; 2、由市场供求的状况觉得利率水平的降升; 3、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4 / 23
第四章
一、汇率决定和各种理论解说: 1、国际借贷说:国际借贷关系影响 2、购买力平价利率: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1)绝对购买力:一价定律;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用同一种货币衡量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本币换外币汇率?本国物价指数
外国物价指数(2)相对购买力:一定时期两国汇率水平是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 3、汇兑心理说:人们的心理因素
4、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5、货币分析说:汇率变动由货币市场失衡引起。货币市场失衡因素:①国内外货币供给变化;②国家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③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 6、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二、汇率的决定因素: 1、通货膨胀 2、经济增长 3、国际收支 4、国家干预 5、利率 6、心理预期 三、汇率的作用 1、对进出口影响: 2、对资本流动影响: 3、对物价水平影响: 4、对资产选择的影响:
5 / 23
长期影响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