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讨论稿)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适用对象 总课时 教学条件 授课团队 编制人 审定机构 72 大学语文 课程编码 0900048 高职高专各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学分 多媒体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 编制时间 审定时间 4 二、课程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 “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作为现代职业人,他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从事职业的能力”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岗位能力的简单架构,而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不仅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 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二)课程理念
1.注重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高职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未来职业生活需要的阅读鉴赏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价值引导和人文熏陶。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语文实践和专业衔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高中课程和中职课程的衔接,力求课程学习能够促进专业成长和职场发展。
语文教学应主要围绕“怎样读”、“怎样说”、“怎样写”进行,重视语文实践的整体设计。
4.注重体验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活动性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莫定基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生活境界。
5.注重资源建设与课程创新。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设计思路
1.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设计理念和“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的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语文学习、语文实践和语文能力培养合一,职业情境、职业活动、专业实践衔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2.以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力求在知识习得、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培养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奉献爱的职业情感,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能阅读、能鉴赏、能交流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采用情景模拟、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任务驱动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与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评判能力,能够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
文精神的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它有别于空洞的政治说教,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够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从而也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
1.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掌握不同文体(含记述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体裁(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尤其是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积累一定汉语知识;
2.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3.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术语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自由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
4.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收集、处理和发布相关信息;
5.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专业学习要求策划、组织和实施专业实践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甄别,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知人与自知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典范性和审美性,使学生受到语言方面的规范训练、文学方面的审美熏陶。
3.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怀敬畏之心,夯实价值基座;怀恻隐之心,丰富人文情怀;怀向善之心,养成理性思维;怀自省之心,恪守道德底线;怀进取之心,校正人生坐标。
4.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在探究性、体验性、自主性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
5.注重语文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和职场实践,提高与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2.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 3.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
4.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
5.养成谦让、诚信、刚毅的品格,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遴选
1.凸显“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理念,注重在“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的课程设计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职业情境、职业活动、专业实践相互衔接。
2.彰显爱的主题和人文内涵,力求以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在知识习得、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培养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奉献爱的职业情感,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能阅读、能鉴赏、能交流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3.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取舍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共分哲人之思、赤子之心、人间之情、自然之境、生活之韵、语言之趣、科技之光、时尚之风、艺术之魂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经典导读”、“延伸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等板块,同时,在相关单元分别安排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语文知识介绍。详细内容见表:
表1 教学内容一览表 教学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拓展阅读 教学建议 综合实践 哲人 之思 1.论语九则2.孟子两了解先秦圣贤1.柏拉图 理想1. 以“经典的力主题活动: 篇 3.中庸节选4.大学的思想主张;培国 2.弟子规节量”为题,引导学回归经典——生探究性学习; 走入圣贤的心节选5.老子五章6.庄养自我认知、自选 3.曾国藩 子 养生主 我调整、自我超致諸弟 4.葛兆2.了解先秦圣贤灵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