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固体、液体和气体 》共两课时 二、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导入部分安排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三种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物质的三种状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二)探究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 2、能利用感官观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5、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
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并得出结论。
教学具准备:第一课时:课件、天平、磁铁、石头、海绵、木块、黄豆、小米、
沙子、小刀、记录表、直尺、笔。
第二课时:天平、量筒、蜂蜜、酱油、水、酒精、牛奶、注射器、
气球、勺、不规则石块、记录表、笔。
教学过程:
一、动手实践、导入新课。
1、师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物体,提出问题。 2、学生按照不同状态将物体分类,填写表格。 3、师生共同讨论圆圈表格中重叠部分的填法。 4、汇报填写结果。
5、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首先感受物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引导学生将自己熟悉的物品分类,使他们对物质的三种形态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自身的实践,引起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过渡到新课非常自然。
二、猜想验证: 1、猜想:
(1)通过分类,我们将物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那么这三种状态的物体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讨论,拓展思维。
同学们基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你们的想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呢?让我们共同来验证。 2、 验证:
(1)发放实验器材,小组讨论该如何验证,得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2)师讲述天平的使用规则。,(课件出示天平的使用规则及实验要求)
(3)各组实验,师循视指导。 (4)填写记录单,汇报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固体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通过亲自动手让每个同学都加入到队伍中来,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通过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使科学的种子深埋心中。 三、巩固拓展延伸
1、回答P22页中的三个问题(举例说明)
2、将黄豆、小米、沙子混合后,想办法将其分离。活动后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回答三个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巩固了实验中得到的知识,而分离三种相似的固体则是在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提问固体的性质,生回答。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的知识,在于巩固科学结论,而通过比较引入新课,使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液体的性质,这样过渡也自然顺理成章。 二、猜想验证
1、猜想
(1)请同学们观察几种液体,猜一猜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拓展思维。 2、验证
(1)师发放实验器材,小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2)师述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3)小组实验,师指导。
(4)填写记录,汇报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液体没有一定形状,而有一定体积,具有流动性。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 三、拓展延伸
1、回答P23中提出的问题
2、将不同液体混合后,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汇报。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已巩固,并且更进一步地理解液体与固体不同的性质。 四、总结练习
1、(1)分组实验,学生随意选择材料,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2)填写表格
状态 固体 液体 气体 形状 体积 流动性 压缩性 (3)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1、小组活动: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2、交流比较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六、全课总结
回顾本课探索实验的过程,请学生们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科学的方法,用科学的思维理解科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评]1、本课教学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根据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有机地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
2、本课的设计活动体现了新课标下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新思维。给学生创造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调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切去寻求科学的结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