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全场地均有分布,厚度2.60~5.80m,底板标高为0.14~-3.21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杂填土(地层编号①1):厚度变化较大,在3、8、17、18、20、24、26、110、112、116号孔附近厚度较薄为0.80~1.90m,在2、4、5、7、9、12~16、21、30号孔附近厚度较大为2.00~5.20m,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块、砼块、石子、废土等组成。
第二亚层,素填土(地层编号①2):厚度为0.70~3.10m,呈褐色,软塑~可塑状态,无层理,粉质粘土质,含石子,砖渣等,属中压缩性土。其中在12、14、16、30、110、112、116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第三亚层,冲填土(地层编号①3):仅在110、112、116号孔处分布。厚度为2.10~2.20m,在110、112号孔处为粘土、粉质粘土土质,呈软塑~可塑状态;在116号孔处为粉土土质,呈稍密状态,均呈褐灰色,无层理,含石子,砖渣等,属中压缩性土。
人工填土填垫年限大于十年。
(2)全新统上组陆相冲积层(Q43al) 受人工填土影响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80~3.60m,局部4、9、21号孔附近厚度较薄为0.70~1.10m,顶板标高为0.14~-3.2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④1)组成,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受人工填土影响,厚度有所变化,分布尚稳定。 (3)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2m)
厚度7.20~9.20m,顶板标高为-3.13~-4.3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⑥1)组成,呈灰色,软塑状态, 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透镜体。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4)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1h)
厚度0.80~2.30m,顶板标高为-11.26~-12.6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⑦)组成,呈黑灰~浅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有机质、腐植物,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5)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
厚度7.90~9.40m,顶板标高为-12.86~-13.94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⑧1):厚度一般为1.50~3.40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其中在110、116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⑧2):厚度为4.70~9.00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为粉砂。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⑧1亚层分布欠稳定,⑧2亚层分布较稳定。 (6)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eal)
厚度4.50~6.00m,顶板标高为-21.71~-22.88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⑨1)组成,呈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局部为粘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7)上更新统第四组滨海潮汐带沉积层(Q3dmc)
厚度2.90~5.40 m,顶板标高为-26.64~-28.01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⑩1):厚度为1.20~4.20 m,呈灰~黄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
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⑩2):厚度为0.50~2.50 m,呈灰~黄灰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其中在2、3、8、17、18、20、21、24、26、30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⑩1亚层分布较稳定,⑩2亚层分布欠稳定。 (8)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Q3cal)
厚度16.20~18.10 m,顶板标高为-30.56~-32.75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3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4.50~7.90 m,呈灰黄~褐黄色,可塑状态,
word6
word
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
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厚度为2.20~6.60 m,呈灰黄~褐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夹粉质粘土透镜体。
第三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3):厚度为5.30~8.50 m,呈灰黄~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2亚层厚度有所变化,顶板标高有所起伏。
(9)上更新统第二组海相沉积层(Q3bm)
厚度6.20~10.60 m,顶板标高为-48.06~-50.18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一般为4.40~8.00 m,局部21、24号孔处厚度较薄为3.00~3.20 m,呈灰~褐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2):厚度一般为1.20~2.00 m,局部3、4、21、24号孔处厚度较大为2.80~4.50 m,呈灰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其中在12~18、20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本层土?1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2亚层土质砂粘性有所变化,分布欠稳定。
(10)上更新统第一组陆相冲积层(Q3aal)
厚度19.20~23.50 m,顶板标高为-55.06~-58.79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15.20~19.0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局部为粘土。
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厚度为3.00~6.90 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厚度有所变化。 (11)中更新统上组海相沉积层(Q23mc)
厚度18.30~22.10 m,顶板标高为-77.43~-79.40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3.00~6.5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
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厚度为13.00~18.80 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夹粘土透镜体。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厚度有所变化。 (12)中更新统中组陆相冲积层(Q22al)
本次勘察钻至最低标高-137.45 m,未穿透此层,揭露最大厚度40.20 m,顶板标高为-97.04~-100.44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5个亚层。
第一亚层,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5.30~9.0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粉质粘土。仅4、5、8、9、110号孔揭示该层。
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厚度为2.00~3.20 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第三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3):厚度为9.80~13.3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第四亚层,粉砂(地层编号?4):厚度为6.90~10.80 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夹粘土透镜体。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第五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5):本次勘察未穿透此层,揭露最大厚度9.60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在揭示深度范围内,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各亚层厚度有所变化。 2.3.2场地水文概况
本场地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埋藏较浅,勘察阶段实测场地地下水位一般在1.70~2.20m。
word7
word
根据地基土的岩性分层、室内渗透试验结果,场地埋深50.00m以上可划分为以下3个含水层。
(1)潜水含水层
主要指人工填土(Qml)、上组陆相冲积层(Q43al)及海相沉积层(Q42m),视为潜水含水层。含水介质颗粒较细,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十分缓慢。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地下潜水水位如下:
①初见水位埋深2.70~3.20m,相当于大沽标高0.20~-0.31m。 ②静止水位埋深1.70~2.20m,相当于大沽标高0.95~0.66m。
③表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形式排泄,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一般年变幅在0.50~1.00m左右。
④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粉质粘土(⑦)下组陆相冲积层粉质粘土(⑧1)属不透水~微透水层,可视为潜水含水层与其下承压含水层的相对隔水层。
(2)第一承压含水层
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粉土(⑧2)透水性好,为承压含水层。该含水层厚度较大,水平方向分布较稳定。根据前期B区勘察报告抽水试验结果及本次承压水水位观测结果,该承压水水头大沽标高为-0.40m左右。
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粉质粘土(⑨1)、上更新统第四组滨海潮汐带沉积层粉质粘土(⑩1)透水性较差,可视为承压含水层相对隔水底板。
(3)第二承压含水层
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粉砂(?2)透水性好,为承压含水层。该含水层水平方向上厚度有所变化,分布较稳定,其下粉质粘土(?3)透水性较差,为承压含水层的相对隔水底板。根据前期B区勘察报告及本次承压水位观测孔观测结果,该承压水水头大沽标高为-1.00m左右。 2.4 TRD工法水泥土搅拌墙概况
TRD工法(Trench-Cutting Re-mxing Deep Wall Method,水泥加固土地下连续墙浇筑施工法)是一种把插入地基中的链锯式切割箱与主机连接,沿着横向移动、切割及灌注水泥浆,在槽内形成对流,进行混合、搅拌、固结原来位置上的泥土,从而形成等厚水泥土地下连续墙。
本工程TRD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以下简称TRD工法)厚度为700mm,墙深 47.85米(顶标高-0.65m,底标高-48.5m),需隔断第11-3粉砂层,进入下部相对隔水层不小于1.5m深度。TRD宜采用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墙体水泥掺量不小于25%,水灰比为1.5,挖掘液采用钠基膨润土拌制。
word8
word
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槽壁加固示意图
3.施工部署及安排 3.1施工安排
我司根据施工图纸和实际情况,对******围护工程的TRD施工进行周密安排,计划TRD以哈尔滨道为施工起点,自东向西顺时针施工,详见下图;
word9
word
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顺序
3.2施工准备 3.2.1技术准备
(1)从建设单位接收到正式的图纸后,我司项目部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图纸进行熟悉消化,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组织项目部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组织召开图纸会审。
(2)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给我司项目部的场地实际大小,在CAD图纸上布置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所需要的施工道路、水泥罐位置、设备后台位置等,保证施工平面布置图合理有效。
(3)工程开工之前,我司项目部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协商,确定见证现场试验室,配备相应的试验器材,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各项器材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及检测。 3.2.2现场准备
(1)根据建设单位移交的大地坐标控制点,项目部在复核坐标控制点的正确无误后,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现场测量控制网。
(2)场地正式移交给我司项目部之后,我司项目部将作好对现场周边环境和市政管网的保护工作。
(3)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给我司项目部的临时用水电接驳点,将一级配电箱和临时水源引进到现场制定位置,并与分包单位办理好交接工作。
(4)按照项目技术部门绘制的平面布置,在现场布置好施工道路、水泥罐位置、设备后台位置等。
(5)严格按照我司CI标准对整个施工现场进行CI设计,推行标准化管理,从标识、美化等各个角度完善施工形象,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施工气氛。 3.3组织管理及职责分工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的施工质量对后续基坑的安全至关重要,我司项目部对施工内容进行了全面分解、分析,建立起施工组织机构,明确各人员职责分工,有计划并高效地完成TRD的各项施工任务。
表3.3-1管理人员职责分工表 序号 1 2 姓名 李 君 贺 行 职务 项目经理 生产经理 岗位职责 项目工作总负责 全面负责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 word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