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
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1、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2、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3、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4、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5、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6、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课时计划: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九课时完成,其中两个课时为机动课时,用于查漏和单元总结。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3、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4、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5、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6、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7、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8、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9、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学生分组寻访。
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