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好朋友反思
【篇一:小班故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活动反思】
小班故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问小朋友,我们都是小班的小朋友,你想和谁坐在一起?为什么?陈志菀小朋友说:“我想和汪勇涛坐在一起,因为我和他是好朋友。”陈欣怡小朋友说:“我想和怡鑫坐一起,因为我们是好朋友。”王嘉莹小朋友说:“我也想和陈欣怡、怡鑫坐一起,我们都是好朋友。”听到他们三人想坐一起,我当时就心里一紧,他们三个小朋友都很聪明,但是在上课、吃饭时都喜欢说话的,属于不容易自我控制的小朋友,他们喜欢在课余时间挤在一起,虽然是好朋友但也免不了经常吵架,他们三人坐一起真的有点紧张,于是我问他们:“你们三个人是好朋友啊,真好,那你们说,好朋友坐在一起,应该怎么样呢?”这时,他们纷纷举手说:“好朋友坐在一起,当然不能够吵架,还要互相帮助呢!”听到他们的回答,我真的很开心,觉得他们有这样良好地想法已经不错了,于是我当即就表扬了他们,鼓励另外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好朋友坐一组,然后我用照相机拍下来让每个小朋友看看他们的笑容,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和好朋友坐在一起都很开心,而且还能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下课时,他们在一起开心地聊天、游戏,常规比以前有所好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老师的经常性提醒。从这个活动中,让我感觉到老师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地选择,要相信孩子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篇二: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好朋友】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主题活动《上幼儿园》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而
对于入学不久,才刚刚接触集体生活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好朋友”的理解是浅层次的、模糊的,甚至是可笑的。我在课前向一些幼儿问起这个话题时,他们的反映各不相同。
虽然孩子们会用秩嫩的口气较连贯玩游戏,但我想,这只是一个表层的反映,“好朋友”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深厚的感情。因此,如何培养这种社会情感更具有现实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
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它的意义是显见的,它所提倡的是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的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孩子们渴望爱,渴望对他人的归属感,“好朋友”正是这种渴望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多为他们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且加以指导。“千里难寻是朋友”,真心希望每个孩子都有许多真诚的朋友。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和好朋友的性别。
2.能大胆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知道好朋友之间要友爱相处,互相帮助。
3.愿意和好朋友做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与老师今天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想来看望小朋友并想和小朋友们做朋友,小朋友们欢迎吗?我们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教师出示猴哥和猴弟的手偶,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师:猴哥哥和猴弟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游戏,有好东西一起吃,猴哥哥搬不动小桌子,猴弟弟就会一起来抬,猴弟弟不会系鞋带,猴哥哥会帮他系鞋带??他们真是一对好朋友。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好朋友”吗? (可让幼儿分组讨论,最后选一位代表发言) 小结: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二、说说我的好朋友:
(1)师:老师也有许多好朋友,用照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个好朋友,看一下老师的好朋友长的什么样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裤子还是裙子?有没有小辫子?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2)刚才我介绍了我的好朋友,那么现在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有没有好朋友呢?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呢?长的什么样儿?是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要找他做你的好朋友呢?你们喜欢在一起干什么?他什么地方最棒?
(3) 教师小结:你们的好朋友本领真大,有的有爱心,有的自己会穿衣服,还有的上课很爱动脑筋的。老师也愿意和他们做好朋友。 三、让幼儿讨论,怎样才会拥有更多的好朋友?
(1)看几幅图片后讨论,好朋友之间还应该怎样?
(2)出示小朋友摔倒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xx走路时不小心摔倒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做?”
(3)出示小朋友过生日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今天是xx的生日,如果你是她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做?”
(4)教师小结: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四、游戏:找个朋友抱一抱。
师:交了这么多的朋友,你心里感到怎么样?我们和好朋友一起来做游戏吧!幼儿自由结伴,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黑黑的眼睛圆圆的头, 红红的嘴巴能干的手, 嘿,嘿,
你是我的好朋友。 两个朋友抱一抱。
五、小结:朋友多了就会觉得觉得快乐,我们要有礼貌地交朋友,要和好朋友分享玩具,互相谦让,常常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许许多多的好朋友。
【篇三:小班数学找朋友反思】
篇一:幼儿园小班科学:找朋友 小班
科学:找朋友
(本课程为优质课,
有配套视频,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 在找找、说说、
想想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朋友关系。 2. 愿意大胆表述
自己的发现,体验与朋友一起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好朋友围兜(含 大树背景):
围兜上共六个口袋
(其中四个为透明口袋) 上方翻下后为大树背景
2、好朋友图片胸卡(云朵、太阳 、泥土、蚂蚁、花朵、小草 、小鸟、鸟巢 、桌子、椅子、 纸、画笔)
3、场景创设:好朋友座位 活动过程:
一、导入:音乐游 戏——找朋友
幼儿跟随音乐寻找
朋友并交换朋友,两两入座。 二、找找口袋里的
朋友(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配对) 提问:看看我的围
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是一个好朋友口
袋,口袋里有谁?谁和谁能做朋友? 小结:池塘是蝌蚪
的家,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小勺和小碗能帮助
我们吃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星星和月亮都在夜
空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原来生活中有的东
西经常在一起,就像一对好朋友。
三、找找身边的好朋友(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愿意大胆表述)
(一)两个好朋友
要找好朋友,请你帮帮它们的忙,找到的两个好朋友可以坐在一起。 分享:哪个小朋友 愿意来介绍一下?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我是??,我和??是朋友。 (二)换个好朋友
忙换个好朋友,看看还有哪样东西经常在一起,像对好朋友?分享:这次谁和谁做朋友? 为什么?
小结:云朵可以和
小鸟做朋友,可以和太阳做朋友(可以和??),原来好朋友可以不止一个。
四、给大树找朋友
没有朋友,谁能和他做朋友呢? (幼儿讲述理由,
并把图片放上背景图) 小结:看!大树有
了泥土才能扎根,大树有了阳光才能生长,大树有了小花和小草才不会感到孤单,大树有了
小鸟和鸟巢才会觉得自己本领大??大树的朋友真多啊! 五、结束
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好朋友,除了和你坐在一起的朋友之外,想一想、找一找,还有谁是你
的好朋友?(老师、其他小朋友等) 篇二:小班《找朋友》活动反思 《找 朋友》
《找朋友》是我们
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曲,在活动之前,孩子们也已经会唱这首歌了,因此,本次活动,主要是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圆圈舞的游戏创编。我们先让幼儿学习与歌词相应的动作,然后教师
示范如何去找新朋友。示范后,请一些小朋友跟着音乐找朋友。在幼儿对于游戏方式有了一
定地了解之后,我们开始圆圈舞的创编,先请6个小朋友在中间围成一个小圆,背对圆心站
立,然后再请5个小朋友跟着我一起围着小圆跟着音乐转圈,等音乐停止找到新朋友。但是
在活动中,内圆的小朋友也会跟着动,因此,最后我给内圆的小朋友每人一张小椅子,防止
他们运动。在幼儿知道如何游戏后,我们将圆圈变得更大,请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整个
活动,幼儿的兴致都很高,很喜欢这个游戏,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也应该加入更多的音乐
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喜欢音乐活动。 篇三:小班数学:看朋友 小班
数学:看朋友
小班数学:看朋友 设计意图:
小班初期,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数的实际意义必须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在主题
活动“我上幼儿园”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做客”、“办家家”等游戏乐此不疲,常常在活
动区中为客人做饭、请客人喝茶??看到孩子们欢快地游戏,我萌发了将数学概念与幼儿游戏
相结合,在游戏中渗透数字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行初步的手口一致地点数的想法。于是我设
计了小班数学活动“看朋友”,让幼儿在看朋友、到朋友家做客、给朋友送礼物的游戏情境中,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的运用、幼儿的实际操作、师生共同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体验数学的魅力。 活动目标:
1. 体验去朋友家里做客的快乐。
2. 初步理解数字1、2的实际意义。 3. 能大胆地参与数数活动。 活动准备:
1.活动场景布置:数字宝宝的家。
2.画有1个或者2个的图片若干,饼干、糖果若干。 3.音乐《找朋友》;课件《找朋友》。 活动过程:
1. 带礼物去看朋友。
l 开上小汽车,一起去看朋友。
播放《找朋友》音乐,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开起小汽车,去看朋友。 l 向数字宝宝问好。 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问:
2. 参观数字宝宝的家。
l 看一看:数字宝宝的家里有什么?点数数字宝宝家里的物品各有几个。知道数字宝
宝“1”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是1个,“2”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有2个。 l 帮帮忙:
让这些物品回到相应的数字宝宝的家。
(1)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各种物品,数量分别是1个一组、2个一组的):
有一些东西找不到
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忙吧! (2)提问:
谁应该回到“1”的家?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1个? 谁应该回到“2”的家?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2个?
(3)教师边提问,边操作,根据幼儿的意见将课件中的物品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l 找找看:
有没有谁走错了家。 验证刚才的
操作结果: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刚才的操作中,有没有数量不是1的进了“1”的 家?
3. 给数字宝宝送礼物。
l 应该怎么给数宝宝送礼物,数宝宝才会开心呢?(提示幼儿给数宝宝送相应的礼物)
l 请幼儿来给数字宝宝送礼物。 4. 听音游戏。
听到几下拍手的声音,就请数宝宝几来跳舞,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圆圈舞。 5. 回赠礼物:
数宝宝也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请小朋友自己去取,1送给每个小朋友1块饼干,2送给每个 小朋友2块糖果。
6. 和数宝宝再见,开上小汽车回家。 活动反思:
对小班幼儿来说,数字“1”和数字“2”就好象两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一样,他们在生活
中随处可见,却常常弄混淆他们实际上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常常看见,有的小朋友拿着一个
苹果说:“我有两个水果”,也常常看到孩子一边数数一边用手指点着物品,但手里点的和嘴
里数的却不是对应的。这就是小班孩子在数概念萌芽前期的表现。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
幼儿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与幼儿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是建构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
上的。因此,本活动的设计从生活出发、在游戏中进行、在反复练习中建构经验,萌发幼儿
对数学活动的喜爱,初步理解数字“1”和“2”的实际意义。 活动设计上有几个优点:
一是活动选材生活化。孩子们都有到别人家去做客、看望亲友的生活经验,去看朋友是他们
十分感兴趣的活动,活动一开始就使幼儿处在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
二是活动中提供了
丰富的多通道的刺激,使幼儿沉浸在游戏的愉悦之中。首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的
优势,让幼儿在视听、交互中感受学习的愉快。老师设计了能够位移的多媒体课件,将散落
在房子四周的物品逐一移动到相应的房子里,这个过程伴随着好听的音乐声,孩子十分喜爱;
其次,多种实物学具的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在送礼物、取礼物的过程
中反复练习,在动作操作中理解了数字“1”和“2”的实际意义。
三是活动过程游戏化。整个活动以“看朋友”为线索贯穿始终,小朋友们通过“问候朋友—
—送礼物给朋友——拿朋友给自己的礼物——和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不知不觉地进行了
数的实际意义的学习,并在操作中进行了巩固。活动动静交替,安排环节紧凑,十分符合小 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数学活动不好上,孩子数学经验构件支离破碎
等等感慨。通过这一次活动我们看到,数学教学和主题内容是有结合点的,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
成为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不断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
兴趣点上去寻找数学活动适宜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
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篇四:大教研小班数学找朋友 小班
数学:找朋友 王 丹
一、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
将相关的物体一一匹配,初步获得对应的经验。 2、 简单讲述物体 的用途。
3、 愿意参加数学 活动。
二、活动准备: 1、 教师用具:四
个大蘑菇房, 8个物品图片(帽子、围巾、杯子、牙刷、碗、勺子、铅笔、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