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贮定义及意义 青贮饲料:
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乳酸菌发酵调制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此外,尚有经过添加无机酸、 有机酸和甲酸等添加剂抑制微生物发酵,使pH下降而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 特点
1 水分含量高:陆生植物60-90%,水生植物90-95%。
2 蛋白质含量高:禾本科牧草和叶菜类饲料蛋白质 含量%,豆科青饲料;干物质中的 含量前者13-15%,后者18-24%。
3 粗纤维含量较低:幼嫩青饲料粗纤维13-30%,无 氮浸出物40-50%。 4 钙、磷比例适宜:2:1,钙—,磷— 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胡萝卜素50-80mg/kg, 但缺乏维生素D和B6。
6 青饲料幼嫩,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还含有各种酶、激素、有机酸和某些未知生长因子,易于消化。 意义
1 保存了青饲料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高,青绿,碳水化合物总量变化不大,蛋白质损失很少,胡萝卜素大部分得以保存,柔软多汁,具有酸香味。
2 适口性好,消化率高。
3 扩大饲料来源:秸秆、树叶、杂草、野菜等。
4 经济安全:单位体积贮量大(1m3青贮450700kg,干物质100-150kg;干草70kg,干物质 60kg),不受风吹日晒、雨淋、鼠害的影响。
5 消灭病虫害和杂草。 6 任何季节、任何家畜。
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乳酸菌:保证正常发酵和贮存,酸香味;(同型乳酸菌:较多乳酸,利于发酵成功,减少营养物质损失;青贮料有氧稳定性较差。?异型乳酸菌:乳酸较少,造成较多的发酵损失;发酵过程中产生较多的乙酸,而乙酸是有效的抗真菌和霉菌。)
酵母菌:增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好气性变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造成营养物质损失;争夺养分→乙醇;二次发酵。
醋酸菌:适宜,抑制不耐酸微生物;过多,产生刺激性气味,降低品质。
梭状芽孢杆菌:丁酸和氨具有难闻的臭味,降低饲料品质; 如控制发酵,则饲料发臭发粘,热量损失多,不宜于饲用。 腐败菌:腐烂变质,产生臭味、苦味。
霉菌:造成营养物质损失;产生有毒物质;引起 二次发酵。
? 青贮的理想条件:水分、糖分、易于压实、缓冲度小,厌氧、酸性、温暖、65-75%水分。
青贮原料应有一定的含糖量:糖→乳酸,
最低需要含糖量:使pH下降到时,原料的含糖量,=饲 料缓冲度×
饲料缓冲度:中和每100g全干饲料中的碱性元素,pH降至 时,所需要的乳酸克数。葡萄糖转变为乳酸的百分率 为60%,1g乳酸需要100/60=葡萄糖
●正青贮糖差:实际含糖量>最低含糖量,易青贮;负青贮实际含糖量<最低含糖量,难青贮。 ◇玉米:% ×=%,实际% ◇紫花苜蓿:% ×=%,实际% 2 青贮原料应有适宜的含水量:65-75% 过高:酪酸菌、梭菌,变臭、品质下降 不足:不易压紧,热青贮料或霉青贮料 ●延长生育期 混贮
凋萎或添加干料 3 厌氧条件
4 适宜的物理结构,易于压实 5 较低的缓冲能力
? 青贮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失情况
糖差:(一) 营养物质变化
1 大部分碳水化合物:乳酸、醋酸、醇类(乙醇);pH> (梭菌),丁酸、二氧化碳
2 蛋白质:总体变化不大,pH<时,部分蛋白质→氨基酸;pH>时,梭菌:氨基酸→胺类、丁酸等,腐败菌:胺类、氨等 3 乙醇:醋酸(少量) 4 纤维素:基本保持不变 5 脂肪:基本保持不变
6 大部分胡萝卜素得以保存,其他维生素损失较少 (二) 营养物质损失
1 田间损失:机械损失(禾本科2-5%,豆科15-35%),生化损失(呼吸、酶),雨淋损失
2 发酵损失:干物质损失大于能量损失
3 渗出液损失:可溶性糖、有机酸、矿物质、可溶性含氮化合物 4 氧化损失:氧气量,维生素C损失达60-65% 5 二次发酵:破损、开窖后空气进入
青贮原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一禾谷类作物:玉米、高粱、大麦、燕麦、黑麦等, 易青贮
二禾本科牧草:黑麦草、鸭茅、猫尾草、象草等
三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红豆草、蚕豆等,难青贮 原因:1 干物质中水溶性糖含量低,多糖一淀粉为主, 淀粉不能直接利用;2 蛋白质含量高,中和乳酸。
四其他青贮原料:饲用植物副产品,如甜菜及其副产品、向日葵、马铃薯等
? 青贮饲料的调制方法:常规青贮、半干青贮、混合青贮、添加剂青贮和饲用谷物的湿贮 常规青贮: 适时刈割
禾本科:抽穗期;豆科:初花期;玉米:蜡熟末期 切碎和填装
切碎: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叶菜类,23cm;玉米、向日葵,,压实、排除空气、汁液渗出利于乳酸菌发酵 填装:2-5d,时间越短越好。 压实:厌氧环境,尤其是边。 密封与管理:
密封:原料上面覆盖10-20cm长的秸秆或牧草, 覆膜,覆盖30-50cm的土,隔绝与空气接触,阻止雨水进入 管理:补覆漏水、漏气的地方
二半干青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