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况:
-450 m二石门修护安全技术措施
1、-450 m二石门受顶板压力、采动等影响,巷道底鼓、支护变形严重,巷道断面及支护强度已满足不了生产和安全的需要,需及时进行改棚、卧底、整理轨道、挖打水沟、打地坪,对该巷道及其联巷进行注浆等工作。-450 m二石门北通-450 m八煤联巷、东通-450 m主石门、西通-450 m三石门、南通-450 m副井及混合井,工程量为300 m,临近巷道支护均为U型棚巷道。
2、施工目的:加强巷道支护强度,为行人、运输、通风等服务。
3、巷道支护现状:-450 m二石门U型棚支护段,受压力影响,部分巷道宽度仅有3.2~3.4m,U型棚棚腿“倒扎角”,棚梁弯曲严重,局部浆皮脱离,有掉顶、片帮垮落的危险。 4、巷道内管路、设备布置情况:施工段巷道内西帮有: 4寸风水管各1路、东帮有电缆、信号及通讯小线共5路。
二、施工技术质量要求: 1、临时支护形式:
(1)、采用前探梁支护:使用2根4.0m长,22kg/m的轨道配合40T链条与直径20mm的螺栓锁固在完好的棚梁下方进行临时支护,每根前探梁的生根点不少于三处,且对称布置,间距为1.2m,误差为±100mm;前探梁间距为1.8m,前探梁与U棚间必须用木楔刹紧,施工现场必须备有2根40T链条与4根直径20mm的螺栓,螺栓与螺母必须用扳手拧紧(上满丝)。 (2)、采用密集木撞楔超前临时支护:如顶板破碎,岩性较松软易掉顶时,必须采用密集木撞楔作为超前临时支护,木撞楔规格为1400×70×50mm。撞楔外露迎头第二棚的长度为100mm,撞楔间距为300mm,施工现场必须不低于100根的撞楔备用料。
2、 永久支护形式:
(1)、-450 m二石门修护段采用4号U型棚支护,规格为:净宽×净高=4400×3700mm。 (2)、采用菱形网、水泥背板腰背;菱形网规格为:长×宽=2800×700mm,水泥背板规格为:长×宽×厚=800×120×50mm,棚距为600 mm。 菱形网必须用12号铁丝联网,联网点间距为400mm,菱形网之间的压茬、搭接为100mm。
(3)、每棚棚梁布置木撑三道、棚腿各一道(棚梁正中一道,两帮U卡搭接处各一道,棚腿拉钩处各一道);每棚棚梁正中布置拉钩一道、棚腿各一道。木撑规格为580(内径480)×100×100mm,拉钩长为480mm。
(4)、修护结束后,对修护段全部进行喷注浆加固。
3、永久支护质量要求:
(1)、中腰线管理:
施工前,必须由技术管理部施放巷道中、腰线,施工时严格按中腰线施工,架U棚巷道净宽:中线至任一帮的距离规格偏差为:0~+80mm;净高:腰线至棚梁底面、巷道底板距离规格偏差为:0~+100mm。
1
(2)、各种支护质量要求:
1)、U型棚支护质量要求:
a、严格按中腰线施工,支架要端正、明暗要一致.。 b、U型棚架好后,空帮空顶处必须用半圆木等接实。
c、U棚梁与腿的搭接长度为400mm;U卡子两螺栓孔中-中距离为260mm。
d、允许偏差:水平巷道支架的前倾后仰偏差为±0.5°即(1.0m垂线不大于9mm),不得前倾后仰。支架梁扭距允许偏差为≤80mm,支架间距允许偏差为±50mm,搭接长度允许偏差为0~-30mm,卡缆间距允许偏差为±20mm;底梁深度距允许偏差为-20mm;柱窝必须挖到实底,其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e、U型棚腰背好后,背板安设全部背紧背牢,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因顶板不平造成的空隙应用矸石或半圆木填实,并用木楔将棚梁刹紧,木楔必须对称布置,空帮不严重的可以用矸石充填。
f、为保证U卡螺栓紧固,要求每班安排专人进行用扭矩扳手紧固螺栓。卡揽的扭紧力必须达到150N.m。
2)、喷浆技术质量要求:
a、喷浆加固要求表面平整无孔洞,喷浆厚度为100mm。 b、喷浆料的配合比为:水泥∶黄砂∶瓜子片=1∶2∶2。
c、喷浆前,必须冲洗岩面,喷浆后及时洒水养护,洒水量以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润状态为好,7天以内每班洒水1次,7天以后每天洒水1次,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 d、喷射混凝土,采用干式喷浆。 e、喷头与喷射面尽量保持垂直。
f、喷浆前,必须将电缆、管路等覆盖保护好。
3)、轨道铺设标准及卧底质量要求:
a、轨道扣件必须齐全、牢固并与轨型相符;轨道接头的间隙不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不大于2mm。
b、轨木间距中-中为700mm,间距偏差不超过50mm,轨木下方应用矸石捣实,严禁悬空。 c、轨道铺设必须平、直、稳;同一线路必须使用同一型号轨道。
d、修护段可以采取分次卧底,先期卧底高度达到3.1~3.4m,待架棚修护结束后再按腰线统一进行卧底,达到设计高度;卧底落道时,不能形成陡坡、台阶,必须进行圆滑的过顺坡,二石门与联巷接茬处应把联巷的底板向前卧,把轨道顺平,应以保证安全行车。 e、卧底时按腰线以下到底板距离为1100mm。
4)、打水沟技术质量要求:
a、施工水沟时严格按腰线施工,水沟规格为:宽×深=500×500 mm。水沟壁厚为:200mm,铺底厚度为:100mm。
b、水沟的壁面必须平直,新打的水沟上平面至腰线以下为1080mm掌握。 c、混凝土的配合比为水泥∶黄砂∶石子=1∶2∶2(重量比)。
2
d、改棚修护期间,先挖临时水沟,把水引出即可;等棚修护完后,再按要求重新挖出毛水沟断面,再浇灌水沟;水沟应保持畅通,水沟上面可以铺上盖板、旧皮带等。 附:水沟质量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水沟质量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次 1 2 3 4 5 备注 位置 水沟上沿标高 水沟深度、 宽度 混凝土壁厚 项 目 允许偏差(mm) ±50mm ±20mm ±30mm ±30mm ≮10mm 挂线测量水沟的平直度、原则上按段拉线测量水沟外壁的平直度。 测量腰线至水沟上沿的距离(卷尺) 钢卷尺测量 钢卷尺测量 用钢卷尺测量水沟的壁厚 检验方法 要求混凝土搅拌均匀(干拌三次以上,不得混有杂物),模板搭接严密,新打的水沟无蜂窝等现象,水沟壁要平直。
5)、注浆技术质量要求: a、浆液配置表(见下表):
浆液类型 凝胶时间 稀浆(单液) 浓浆(单液) 6~8h 5~6h 浆液浓度 水:灰=1.5:1 水:灰=1:1 备 注 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时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1 双液浆 1~2mīn 水玻璃:水泥浆=0.5:1 b、浆液材料:水泥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采用模数为2.11~2.8,浓度为38~42。
c、浆液材料配比(见下表): 水灰比 1.5:1 1:1 1:1 d、搅拌人员要严格掌握浆液浓度,严禁将水泥纸及其它杂物混入浆内,水泥下井时及搅拌前
3
水泥水(升) 830 750 750 3制浆(m) 1.008 1.0 1.0 水玻璃:水泥浆(体积比) (袋) 11 15 15 0.5:1
应做好防水工作。
e、锚注孔深度、间排距、钻孔角度布置:
帮顶均采用深、浅孔间排交错的联合布置,深、浅孔间距均按2.0m布置,深、浅孔排距均按3.0m,且深、浅孔间排距误差均不得超过±200mm。注浆孔深度:浅孔1.0m,深孔2.0m。巷道底脚注浆孔口管与巷道底板成200-300角,且浅孔底脚注浆管口位置与巷道底板距离不大于500mm、深孔底脚注浆管口位置巷道底板距离不大于800mm,其余孔管口均与巷道周边轮廓成垂直布置。 f、打眼安装技术质量要求:
注浆孔打眼采用YT-24型风锤,为减少卡钎,采用Φ42 mm一字型钻头,打眼时必须垂直于施工面,做到圆、平、直以便于注浆管的安装,先打浅孔眼待浅孔眼注好后再打深孔眼。眼打好后,孔内埋设一端有竹节扣,另一端有丝扣的直径为Φ20 mm锚注管,用棉纱缠在锚注管上打入注浆孔内,锚注管长度:深、浅孔均选0.6m,其外露长度不超过80mm。孔口用水泥或锚固剂封堵,封孔尺度不得小于0.3m,封孔时要密实,封堵24小时后,方可注浆。 g、注浆和堵孔技术质量要求:
注浆施工时打入一孔注一孔,注浆压力顶部、帮部均取4MPa,但具体操作时压力不要超过额定压力。注浆结束后,所有注浆孔一律用树脂药卷封堵,严禁用木楔堵孔。 h、处理跑浆技术要求:
在注浆过程中如出现跑、冒、漏浆时,必须及时停止注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封堵:一是提高浆液的浓度,进行间歇注浆;二是采用双液浆的方法处理;三是对跑浆处可视具体情况用棉纱塞堵裂缝,如遇大面积跑浆严重时,对该处可进行挖补,同时可预埋注浆管,等养护凝固并有一定强度后在附近按要求重新点眼位打眼注浆。
i、质量效果检测: 施工结束后,采用打孔进行耐压试验,在两帮及顶部均匀布点,10-15米布置一个,孔深1.8米,安装0.6米锚注管注清水进行压力测试,压力达到4MPa时停机并关闭球阀,这时压力不明显降低,巷道四周不渗水为合格品。
6)、打地坪技术质量要求:
a、打地坪前必须按腰线进行卧底,把底板整理平整后进行打地坪,打地坪时先打巷道的一帮等凝固后再打巷道的另一帮,以便于人员通行,地坪厚度为100mm,打好后用抹板将表面抹平。
b、混凝土的比例为:水泥:黄砂:石子=1:2:2,混凝土必须按规定的配比搅拌均匀。 c、过期、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使用,水质要洁净;人工搅拌混凝土使用铁锹,在铁板上或干净的地上进行,严禁在矿车内进行搅拌。
d、拌制混凝土,先摊开砂子,加入水泥拌合好后,按规定加足水量,随后加入石子用铁锹再翻拌几遍,把石子、砂子、水泥拌匀。 e、搅拌混凝土用的水,应用水管里洁净的水。 f、地坪打完后要有不少于28天的洒水养护。
4
相关推荐: